高薪为何难解“技工荒”?
    2007-08-14    作者:刘纯银    来源:证券时报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有30%左右的岗位无人应聘,其中大部分为技术性岗位。上海市劳动保障局有关人士直言: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核心之一,就是缺技能。
  市场经济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记得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
  然而一些地方在人才使用上存在一种偏差:总是以为“人才”仅限知识分子、专家,于是社会上一些单位盲目高薪招聘的都是博士、硕士,而对没有较高学历和文凭的技术工人却不屑一顾。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些单位用人重学历、轻技能,动辄非本科不用,有的甚至非硕士、博士不用。在这样的用人环境下,一些家长在孩子升学上,抱住大学不放,不屑于职业院校,甚至认为当工人,即使技术能力再强也成不了才,结果造成了一些职业院校生源不足、门庭冷落的现象。殊不知:这种观念直接导致我国工人队伍出现“技术断层”,工厂出现“技工荒”。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工业圈许多工厂招不到技术工人,就是一个佐证。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全球竞争的日益加剧,技术工人的价值越来越显得重要。据统计,我国现有的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比例仅占1.5%,高级技工占3.5%,中级技工占35%,初级工占60%以上。而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只占15%。这成为制约我国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瓶颈。
  当前“技工荒”频现,企业即使开出高薪也难招到高技能人才,其核心原因是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体系存在偏差。重学历、轻能力;重动脑、轻动手。社会风气认为白领比灰领高一等。在这种错误的人才观念的引导下,年轻人就很难心甘情愿地学技能。
  同时,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就以上海这样相对发达地区来说,现有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30所,其中仅5所有经常性财政经费,其余都是民办院校和企业办学,没有财政投入。由于没有财政生均补贴,不少学校都选择开设文科专业,对于投资较大的工科类专业较少问津。据统计,由于上海全市二产类专业数仅占总专业数的25%,所以能培养的技能人才就相当有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德国70%的学生是通过专科院校成为技术人才。因此,要从根本上破解“技工荒”,最根本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反对重学历、轻能力的错误观念,把培养和造就高技能的工人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从政策上为高技能工人的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努力营造尊重技术工人、尊重工人的社会氛围。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是要改变现有的人才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是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古人云:360行,行行出状元。现代化建设需要技能人才,技能型人才也能为祖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期待全社会尽快彻底转变对人才观念的认识,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技工荒”。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