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之手左右肉价涨落
    2007-05-29    作者:鲁宁    来源:成都晚报

  周日有空闲上菜场,买回一块冷冻的肋排,每斤12.4元,上海开始动用国家储备肉平抑肉价了。平时肉制品吃得不多,对肉价上涨不是太在意,但全国性肉价上涨早从新闻报道中知晓了。
  肉价关乎民生。对城镇低保户、低收入工薪阶层,涉及基本食品的价格上涨是很在意的,传媒自会将其纳入民生范畴予以重点关注。但在密集的肉价上涨报道中,也有一些行文带有隔山观虎的倾向,尚需普及经济学常识。
  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价格信息自动调节资本流向,从而实现新的呈动态特征的供求平衡。具体到某种商品,其市场价格通常成周期性的涨跌波动。这是市场经济与身俱来的价格现象,不带“恶”的成色。而且,用价格杠杆而无须动用行政手段,自动调节商品供求平衡,恰恰系市场经济的魅力所在,也是市场经济灵活性优于计划经济僵硬性的一大优势所在。
  肉价的涨跌同样得接受价格周期性涨跌规律的调节。这一波肉价上涨的波峰,与2005年至2006年上半年期间的肉价下跌的波谷,正好构成肉价涨跌的一个周期。
  当时,肉价一度跌到近年来谷低,如四川、陕西等地,每斤猪肉的批发价一度跌破3.5元。这说明那个阶段猪肉总供给大于市场总需求,而同一时期,全球市场的饲料价格却开始走向一个阶段性高位。两大因素碰到一起,必致使养殖户减少养猪的资本投入,导致生猪存栏率下降,于是从去年年末起,供求关系出现逆转,猪肉价格逐月攀升。
  由于猪仔变成商品猪肉——从养殖到销售的产业链至少需要半年才能循环一次,当大城市猪肉价格冲击历史高位时,养殖环节的资本投入已再次增多。无论是分散的养殖户,还是专业的工厂化养殖企业,他们对价格信号的敏感度远高于政府机构。增加饲养追逐利润是资本天性,几乎无师自通。因此,要不了多久,随着生猪供给量递增,猪肉价格必趋于回落,继而实现总量的供求平衡,并最终走向新一轮价格下跌。
  如此说来,政府对肉价涨跌是否就可以不予理睬呢?当然不是。以猪为例,政府通过信息采集、分析、加工,有责任把供求关系及价格趋势及时发布到猪产业的每个环节,使产业链中每个经营者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若能如此,肉价的波动就可控制于最小程度。显然,这次肉价大幅波动,政府并没能“见微知著”。这说明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还相当薄弱。而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九个部门管一头猪”——各自受利益驱动,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见微知著”的。
  政府不会直接干预肉价,但对城镇困难群体、农村养殖户,政府当实施阶段性临时补贴。前者避免困难群体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恶化,后者鼓励养殖户增加生猪存栏数。这样的补贴意味着政府要建立起特定的预算安排,显然,政府还没意识到或意识到了但还顾不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