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7-05-29 王炳坤 陈光明 陈宝玖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市场经济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最后一定要回到买方市场中来。”当新任鞍钢总经理张晓刚向记者谈这个看似简单道理时,他对市场经济的深刻理解和对钢铁产业的忧患意识让人暗自佩服。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搞技术出身的特大型钢铁企业“一把手”,张晓刚没有把自己的注意力仅仅放在技术层面。用他的话说,如果抓不住市场潜在规律,看不到未来发展趋势,中国钢铁企业可能会为当前的市场形势沾沾自喜。如果不积极行动起来,以有效方式提升综合竞争力,中国钢铁业很可能丧失发展机遇。 中国钢铁企业该如何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界有识之士三番五次催促和倡导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这不是杞人忧天。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钢铁企业不能躺在高能耗、高污染、高利润上贪图安逸,要利用现有时机打好基础,为将要到来的市场残酷竞争和外资涌入做好准备。 担任鞍钢总经理后,张晓刚提出,鞍钢要在发展模式上进行四个转变,要从以投资新建项目为主向投资新建与兼并重组并重转变,要从内陆发展向靠近市场、靠近沿海和跨国经营转变,要从跟跑世界先进技术向领跑世界潮流转变,要从单一输出产品向输出技术、输出管理甚至输出文化转变。一家顶级企业的发展战略,可见一斑。 中国钢企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全球视野同样必不可少。最近鞍钢四面出击,不仅在鞍本联合,整合东北钢铁产业上暗暗努力,还吹响了走出东北,进军海外的号角。毕竟,要成为一家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顶级企业,鞍钢在技术、资源、市场等方方面面都要发力。这就出现了业内独有的“鞍钢现象”:几年前国际钢价低于国内,鞍钢为稳定客户资源,积极为海外“减利”供货;这几年国内市场一路走高,很多钢企对海外技术实行“拿来主义”,抓紧时间赚钱,而鞍钢不骄不躁,坚持自主创新,成为中国首个具备冶金成套生产线输出能力的钢铁企业。 一些平常的例子说明鞍钢的独特视角。鞍钢最近抽调30名中层干部到北京参加一年的封闭式脱产学习,给他们上课的全部是在中央党校中青班上讲课的老师。鞍钢的报纸和通知上也频频打出招聘公告,每隔一段时间都发掘一批优秀员工前往海外攻读学位。张晓刚说,鞍钢要培养一批既有国际化眼光、战略思维能力和企划能力,又有企业经营管理直接经历和经验的后备人才。鞍钢最近做出的人力资源计划,提出管理人员职业化、技术人员专家化、操作人员专业化的要求。以人才为最大资源,鞍钢的视角高人一筹。 企业发展还离不开社会责任。拉长产业链,实现富余人员就业最大化,是社会责任;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也是社会责任。以鞍钢坐拥近百亿吨铁矿资源,够自己百余年之用,但它还耗巨资去打造海外铁矿基地,新建的鲅鱼圈500万吨项目决定全部使用进口矿石。张晓刚说,鞍钢既然拥有中国最大规模的铁矿资源,就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些东西。 目前,中国正处于由钢铁大国向世界钢铁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个过程中国有特大型钢铁集团扮演着重要角色。鞍钢人的认识和发展思路,无疑对我们有启示意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