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担当新农村建设的重任
    2007-04-23    河南 刘振杰    来源:经济参考报
  自2004年,“技工荒”、“民工荒”现象纷纷在东南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显现。由于人手的短缺,致使许多企业开工不足,大批订单花落别处。
  据4月7日的《大河报》报道,作为信阳毛尖茶叶的发祥地、正宗产地之一、也是信阳毛尖最大产地的信阳市狮河港乡,由于受暖冬影响,清明节刚过,整个茶山就一片碧绿了,几场暖风一吹满眼的金子转眼即可变成一文不值的树叶。但是由于采茶工人稀缺,茶农们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甚至到路口临时急抓人。据悉,全信阳市目前有茶园80万亩,至少需要采茶工人80万,但现在只有不足10万人在作业,也即是说供需比例为1:10。而信阳市作为全国有名的劳务输出地区,每年有95%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并且还创造了相当可观的劳务收入。
  采茶工的严重缺乏,已经不同程度地挫伤了广大茶农的积极性。在茶农自身无法有效解决这一带有普遍性难题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对人力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已势所必然。
  近年,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释放出来并涌流到城市。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更是被各级党委政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去落实完成。但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纷纷外出,在使得农村人口绝对数量稳步下降的同时,还会带来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农村人口的“老弱病残化”,甚至还会造成一些村庄“空壳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反过来又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效,谁来担当新农村建设的重任成为一个必须给予重视的问题。
  众所周知,新农村建设是“十一五”规划中着重强调的重中之重,各级各地也在积极筹划并实施新农村建设。对于这一庞大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仍然需要大批充满朝气活力的青壮年劳动力积极参与。在城市既无法接受过量的农村人口,也未必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唯一途径的情况下,恢复乡村社会的活力,让农民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生存和发展,也许是更符合人文主义和现实国情省情要求的理性选择。在一些农村经济比较活跃的乡村地区同样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在做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设计和规划时,一定要把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后带来的问题加以充分的考虑并统筹规划,为新农村建设这一庞大的全新的世纪富民工程配置相应的人力资源。
  为了搞好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加快落实《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各项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在农村道路交通、人畜饮水、能源建设、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中,将吸纳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广泛参与。
  其次要加强中小企业建设。结合目前各地的就业结构和农民自身的素质状况来看,中小企业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具有如下诸多优势:大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服务业中的中小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容量很大;就业门槛较低,就业限制比较少;技术起点较低,易于创办。因此,这将是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再次,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空间。为了防止农村人口过多涌向城市,诱发城市病,就必须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使农业部门能继续充当起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必须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稀农产品,达到以深化农业内部生产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通过发展农村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带动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