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致力于向现代工业化转型的国家,在一个雄心勃勃要打造一流的产品走向世界的国家,没有人愿意去当工人,这显然是一个令人笑不出来也不敢小觑的黑色幽默。按专家的说法,这是人们的“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在作祟,但在一个经受了多年市场经济洗礼
的国度里,人们已经学会了足够的“趋利避害”的判断能力,工人阶层实际利益在发展中没有被充分保护,才是大家不愿意做工人的关键所在
根据一项上海4000户入户调查,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和竞争性企业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林泽炎认为,“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官本位’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也说明我国企业人才开发存在问题。”(昨日《羊城晚报》)
曾经的“工人老大哥”丧失了应有的吸引力,这份“1%”的调查终于捅破了一层早已存在的窗户纸:去年10月杭州拱墅区总工会对从事建筑业、制造业、销售服务业的一线职工的健康状况做了随机调查,接受免费体检的427名一线职工,99%因超8小时强体力劳动而患有不同疾病;去年底,中青报社调中心一项有1733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73.6%的人最愿意做的工作是当公务员,其中83.3%的人最看重公务员的稳定,医疗、养老都有保障———如此冰火两重天的对比之下,没有人愿意做工人,还会是什么意外的结论吗?
然而,在一个致力于向现代工业化转型的国家,在一个雄心勃勃要打造一流的产品走向世界的国家,没有人愿意去当工人,这显然是一个令人笑不出来也不敢小觑的黑色幽默。按专家的说法,这是人们的“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在作祟,但在一个经受了多年市场经济洗礼的国度里,人们已经学会了足够的“趋利避害”的判断能力,所谓“顽固的意识”已经不再是根本的阻碍。窃以为,工人阶层实际利益在发展中没有被充分保护,相反,在“必须牺牲老工人利益的代价论”的借口之下受到严重的损害,才是大家不愿意做工人的关键所在;而在发展过程的博弈当中,工人改革参与的权利缺失,造成他们在发展中博弈力量的弱化,才是问题的根本。
这些年来,在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不均衡的发展态势。曾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享受了很好待遇的企业职工,在短时间内迅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付出了严重的代价,福利剥夺、大量下岗;而市场化的企业当中,更多地坚持了“低工资”的所谓强化“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政策。充满太多的变数与实际待遇的下降,导致了人们对于产业工人的天然排斥。与此相反的是,比较起企业工人的改革利益受损,政府机关在改革中由于涉及到了改革推动者的利益,长时间来没有实质性的削减动作,倒是在每一次重新分配中都能够争得更好的利益叠加与强化。在如此悬殊的背景之下,我们如何能够指责国人的所谓顽固的“官本位”意识?
一个人人挤向政府公务员、憧憬着“铁饭碗”的国家,是没有出息的表现,很难想象其在科技、经济上有很强的竞争力的。根据统计,发达国家,如美国80%的优秀人才集聚在企业,而我国只有30%左右的人才在企业———这样的人才结构必将极大地影响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改变当下的格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提供工人待遇”的经济改革问题,而是需要与政府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诸多改革同步协调进行的发展问题。
为什么改革中工人的利益非常容易受损,而剥夺政府官员的利益就那么难?根本原因,还是大家的利益表达能力不对等。当一个社会分化出不同的利益主体、各利益群体之间的联盟与冲突不断发生时,如何使不同利益主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成为可能,国家在利益博弈时代应为何种角色等等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而提高工人、农民阶层在政策制定中的利益表达与维护能力,则是改革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有权利博弈,然后才能和谐平衡。关注一线职工利益,不能光靠对穷困者的资金救助,而要形成结构性利益增长思路,变“输血”为结构性“造血”:地方政府一再津津乐道的“低工资优势”必须迅速改变,赋予劳动者分享更多成果的宏观导向;《劳动法》对于工人权益的保护被严肃执行,可以构筑基本的底线保障;工会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可以搭建一道不断争取利益同步发展的梯子……政府必须意识到,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优化当下的人才结构,已经刻不容缓,漠视以发展为借口损害弱势的工农阶层利益的行为,注定是饮鸩止渴的发展思维,将贻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