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在股市投资中,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总结出的“鸡尾酒会理论”很有意思。
按照他的看法,在市场处于上涨的初始,人们都不愿谈论股票,而更多地谈论游戏、大选或者天气。在“鸡尾酒会”上,他们会同旁边的牙医谈有关治疗牙斑的事。到后来,当他们围到彼得·林奇身边,但是这一次他们是为了告诉他应该买哪一个股票,甚至牙医也会推荐三、五个股票。而这个时候,彼得·林奇认为,当酒会上的客人或邻居都告诉他应该买哪个股票,并且希望能听从他们的意见时,这个市场很可能已经到了应该下跌的时候了。
同样,在我们的股市中,也有中国版的“鸡尾酒会理论”。一是“卖报效应”:当证券公司门口证券报纸卖得最火的时候,往往是风险最大的时候,而报纸几乎无人问津的时候,恰恰是风险最小、机会最大的时候。另一种是“擦鞋匠规律”:当擦鞋匠也开始炒股时,股市就到头了。这些中国版的“鸡尾酒会理论”,几乎为过去的市场所验证。
但是,面对去年以来轰轰烈烈的大牛市行情,“鸡尾酒会”理论也好,“卖报效应”还是“擦鞋匠规律”也好,似乎都在失灵。虽然市场中不断传出散户排队抢购基金、新股民蜂拥入市、房贷资金大量变相入市、证券报刊发行量一再创出新高等等,但股指却仍不断创出新高。
卖报人吴世音,在过去的13年中资金增值了20多倍,而其炒股秘诀却是报纸卖得不好时买股,报纸卖得火爆时卖股。但是,当2006年7月上证指数突破1600点,自己的报纸销量也创下历史纪录时,她全部卖出了在2005夏天指数逼近1000点时买入的股票。但此后,股指却依然一路上涨了一倍;某券商经理在去年圣诞节前,他在香港参观一家股票交易所时,交易所门口的擦鞋匠建议他去买“青岛啤酒”。回来后,在他下达减仓指令全部清仓后,股市却从2300点一路上涨至春节前的2800点,擦鞋匠推荐的“青岛啤酒”更是从当时的14元暴涨至21元。
是这些“理论”错了,不再适用了吗?当然不是。关键在于现在的股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再用老眼光去看问题,那么必然会对这个市场看不懂,甚至出现重大失误。
如果再以1300点、1500点、1800点、2000点就是指数大头部这样的眼光,而不是以“黄金十年”这样的视野去观察这个市场,那必然会在这样的一个超级大牛市中踏空。如果还是以上涨5%、10%这样的眼光去操作个股,那么你必然抓不住一年翻几倍的大牛股。如果看不到在目前这样的“机构化”时代,权重蓝筹股的“公司成长”与“期指杠杆”这样的双重价值,而习惯频繁短线、追涨杀跌的炒作,那么,你必然会在目前的市场中,游离于市场主流之外。
另外,即使是彼得·林奇,他也同时认为,虽然类似“鸡尾酒会理论”这样的东西确实有用,但股市投资中千万不要拿这样的理论去与市场打赌。原因在于,一方面,投资者其实很难预测市场,而另一方面,即使赌对了市场的走势,但投资能否成功的关键依然是持有怎样的公司。所以,不管是彼得·林奇还是巴菲特,他们其实对道琼斯指数是10000点、20000点或者30000点并没有多大兴趣,而只相信应该买入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