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在分担银行改制成本
    2007-04-03    鲁宁    来源:成都晚报
   一段日子以来,媒体对国内银行排队的关注,远远大于对四大外资银行旗下首批300余个网点开始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关注。
  普通储户的感受与媒体的“排队”报道形成呼应,可以说,只要是非VIP储户,几乎所有的储户都经历过排队的困惑,很少有人不抱怨的。
  近期,排队现象有加剧趋势,客观上与下述因素有关:一是存款利率调整,银行又不允许存款利息差即时转结,导致不少储户集中取存款人为倒腾账户;二是股市持续高温,引发储户存款“大搬家”。
  排队现象不但为一般的都市媒体所炒作,也渐成中央级媒体的热点报道对象,包括新华社都派出记者作体验式采访。可是,这么多的各类媒体,针对排队所得出的结论,却集中于银行内部的业务流程设置不合理、服务态度不佳等两个方面。
  这两条原因及上文分析的两个客观因素虽然都是成立的,但并非是导致排队矛盾激化的关键原因。事实上,银行连年大幅度“瘦身”,减少经营成本才是排队现象日趋突出的主因所在。
  以工行为例,它上市前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国家替它输血,剥离掉天文数字般的不良资产;二是内部成本控制。
  说到“二”,又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大力裁撤营业网点。中西部地区,许多经营亏损的县级支行都被连根拔除;二是通过提前退休、利益赎买、合同到期不续约等多种手段大举减员消肿。
  说到大举减员,还不光只减在册员工的人数。另一项较隐蔽的做法是,新员工合同一年一签,银行根据人力成本降控需要,可以随时新招或裁减“短期工”。这一招,使旧体制下银行一般员工的“金饭碗”彻底打碎。而由于大量使用“短期工”,银行的用工成本又大大减掉了一截。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战略重组)是金融改革的重头戏,消肿、减负系题中之义。但它只是“改造”的一个环节,更重要的环节,也是根本性环节,是借机建立国际化的现代企业制度。问题是,国内现有的经济制度,致使像工行这样的国际化上市公司,无法一步到位地建立起真正与国际接轨的公司治理结构。所以,能革的先革,才会有大规模且已持续(1998年起步)近十年的“瘦身运动”。
  应该说,站在改革的立场上,也是长期发展的需要,以裁减员工、撤并网点为主要抓手的银行“瘦身运动”,其方向没有错,基本面也是健康的。只是,凡改革其本质皆为利益调整,一定会牺牲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因为涉及到系统内部的稳定,因而,各家银行在“瘦身”时普遍遵循多做少说乃至只做不说的策略。如此,多年来,普通储户对此基本处于信息屏闭状态。
  从大的方面讲,国内银行计较成本控制是件好事,对百姓是有利的。这几年国家为银行上市注资数万亿人民币,钱表面上从国库列支,说白了还不是全体纳税人的血汗钱!因此,对银行的“瘦身运动”,我们还当支持。
  从小的方面讲,由“瘦身”带来的排队现象,反映为服务质量的下降。但这只是一种阶段性现象。银行改制远谈不上大功告成,因而,排队也是一种成本分摊,只不过又分摊到普通储户尤其是中小储户的头上啦。大家惟一的愿望是,期待银行改革步步深入,这样,立足于长远,百姓才有可能少为银行摊点成本。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