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国家信息中心上周五的报告中透露,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11%左右,这比2月份预测的10.2%高出了接近一个百分点。
不惟国家信息中心,最近出炉的多家机构数据均显示出,经济增长幅度普遍比之前预计要高出一点:高盛将今年GDP增速预期从9.8%上调至10.8%,花旗银行也将预测从原来的9.8%提高到10.3%。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增长速度的加快,经济过热的苗头是否出现的讨论势必再一次出现。
在上周末举办的一个金融专家年会上,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央行高度关注未来CPI走势。她的依据是1-2月的经济运行情况:前两月CPI增速加快,不仅超过去年全年1.5%的增速,更在2月份达到2.7%,接近央行设定的3%“警戒线”。
因此,她表示,2007年经济增长仍可能在高位运行。
而这也应该被视为决策层当前的基本共识。
那么,在高位运行下,如何保持政策的有效性呢?我们认为,在货币政策基本方向不动摇的情况下,调控手段的细化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比如,要综合应用汇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定向票据等手段之外,还要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
此外,在防止通胀的同时,还要稳定房价和股价等资产价格。用窗口指导来引导商业银行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中劣质企业的贷款,增加对农村、中小企业、助学和就业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鼓励和支持扩大消费信贷业务支持合理住房消费。
事实上,如果贸易顺差持续加大,央行下一步的对冲流动性的力度也会加大,任何单一的手段都无法实现对过剩流动性的足够对冲。这就要求宏观调控必须采取更为细化的手段来对冲压力。
自2003年以来,由于国际收支顺差矛盾加剧,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央行已经被动投放出了大量的基础货币,而从2003年4月也开始启动央行票据回收多余流动性,对冲规模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而不断增加。
应当认识到,细化调控手段绝非易事,任何盲目乐观都将导致严重的后果:目前,粮食价格虽然已经回稳,但其价格走势易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而粮价上涨的连锁推动效应正在显现,此外,考虑到地缘政治和地区安全因素的影响,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经济中的流动性整体上仍然充足的情况下,对货币政策的挑战也将进一步升级。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