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化品牌频频易主的隐忧
    2007-03-29    井水明(江苏职员)    来源:新京报

   3月26日是大宝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出让的最后截止日,当晚7点多,北京产权交易所撤下了大宝的转让公告,这意味着大宝的意向买家已经确定。据业内人士判断,买家很可能是外资企业。(见本报3月27日报道)

  其实不光是大宝,小护士易主欧莱雅,丝宝牵手妮维雅,上海家化嫁入日化……一个又一个曾经辉煌的民族品牌被外企“收入囊中”,这样的结果着实让人回味。
  近几年,面对跨国巨头的竞争与挤压,本土日化品牌或多或少都碰到发展的瓶颈。“大宝们”的初衷可能是,趁自己还在盈利,卖个好价钱,一来可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来还可以依托外企的综合实力,借助外企优秀的品牌管理经验,把原有品牌发扬光大。
  但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发扬光大”或许只是一厢情愿,曾经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嫁入豪门后被雪藏或被边缘化的情况已屡见不鲜。
  从更深层面看,对单个企业而言,这也许能增加现金流,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但对整个国民经济来说,“一卖了之”的做法如果推而广之,等于是本土制造让位,让外资制造在国民经济中唱主角。
  其实,世界上很少有国家或地区靠外来制造主导并完成了经济腾飞。而且,如果外资制造在经济总量中占太大比重,国民经济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当然,要求民族品牌直面困境,社会各界也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民族工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大环境,在关键时刻扶一把、帮一把,这样,遇到问题的“大宝们”也就不会轻易挂牌寻觅外资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