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不能承受之重
    2007-03-2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重组后的中国邮政储蓄系统本周二挂牌营业,这家全名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庞然大物也被业内称为“中国第五大银行”。
  我们注意到,或许是由于之前的种种争议,邮储银行负责人在开业仪式上再次强调承诺将扩大在农村地区的影响力和服务力度。
  邮储银行董事长刘安东表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将积极完善网络服务功能……逐步改善农村的金融服务环境。”
  这正好回应了此前批评声中最响亮的一个:即邮政储蓄系统将从资金本已匮乏的较贫困地区吸收资金,然后把资金放在央行和其它商业银行,如“抽水机”一样,把如水的资金从本已显得干涸的地方抽到了水量丰富的地区。
  但是,我们就此简单地认为从此农村金融服务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则有过分乐观之嫌。
  邮储银行主要定位在农村金融,值得欣慰。但具体操作中如何真正落到实处则是另一回事。
  根据今年年初银监会的批复,邮储银行的市场定位主要是面向“三农”,在农村地区开展零售业务。因此,可以断定,邮政储蓄银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而是一家“准政策性银行”。而根据国务院2005年通过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邮政储蓄银行是由中国邮政集团控股的银行,是一家地道的金融企业。
  那么首先,要不要遵循商业性原则?要不要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我们知道,“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邮政储蓄银行加大支农力度,更多地在农村开展业务,并且尽可能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但这与“邮政储蓄银行成为实行市场化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银行”的规定发生了较大偏差。而以往经验也证实,邮政储蓄与农村金融机构在竞争过程中往往存在过度竞争,违规吸储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一大考验。
  就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看,金融服务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组织单一、业务商业化和垄断化,服务不到位。
  几年前,随着国有金融机构日益商业化,它们大规模收缩战线,压缩基层经营机构,而贷款权限也从基层上收,结果是大量储蓄资金外流。
  据一份来自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市场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信贷机构的四倍。正规金融的缺位,导致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功能错位。
  今年以来,随着第一家村镇银行和农民资金互助社以及贷款公司的成立,一直以来的“多元化”难题开始获得实质性破题。而现在,则是更大规模和看上去辐射力度更大的邮政储蓄银行亮相。
  的确,“第五大银行”给人们带来的是很大的想象空间,但由于上文提到的种种“两难”选择,在肯定监管当局推进力度的同时,也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引入组织多样性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地方民营中小银行上去,要打破国有或准国有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的垄断地位。而只有这样,农村金融服务提升到更高水平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