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3月18日央行提升27个基点的存贷款利率,剑指通货膨胀,而难以阻挡过快的货币流动性。对于通货膨胀的作用,也仍存疑。到目前为止对加息的无数评论,无论支持也罢,赞成也罢,有一点是较为集中的,目前的小幅加息难从根本上缓解中国的经济过热。
此次加息是应对形势之举。钟伟认为,从经验来看,央行是否加息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货币市场资金利率已经超过一年期定期储蓄利率0.5个百分点以上,二是一年期贷款平均加权利率已经超过贷款基准利率0.5个百分点左右。两个条件均已具备,央行若不加息将处于收益倒挂与存贷款利差扩大的窘境,这是加息的直接原因。
在出台货币政策稳定市场之前,应该搞清楚一个前提,我国究竟是否产生了通货膨胀?我国经济过热的根源何在?
几年来我国经济沉浸在高发展、低通胀的妙境之中,四年来GDP增速超过10%,CPI控制在3%的警戒线以内。
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我国CPI保持稳定的秘方:一是,构成CPI权重的商品无法将价格上涨最快的房地产等部分包含进去,食品价格上涨可以通过政府补贴、储备粮释放等手段加以解决,所以其稳定性只具有参考价值;二是我国居民消费的日用品价格受到市场的刚性约束。通常劳动力过剩应该引起的是通缩而不是通胀,在劳动力就业充分的下游产业,市场迫使产品与劳动力价格维持低位,这也是我国CPI没有突破警戒线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我国目前不具备因为劳动力与一般商品价格上涨所造成的通货膨胀的基础。
我国存在的是资源价格上涨推动的通胀隐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原材料、燃料购进价格上涨6.0%;而工业品出厂价格仅上涨了3.0%。占据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的资源主导权相当于掌握了硬通货,纸币过多则硬通货价格上升。受市场约束较少的企业对利率反应迟钝,数据显示,大型央企产能过剩,利润增幅连续三年下滑。与其他受成本与价格竞争约束的企业相比,加息对上游资源型垄断企业或者具有极强自我扩大能力的大企业影响最小,这些在金融与资本市场尽享优惠、融得巨资的企业不在意利率的些微变化,他们通过投融资、扩大产能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这是加息难治中国经济结构性过热症候的最大理由。
再者,加息是否会减少我国资本市场泡沫?目前的情况是投资者把钱投入明知风险极高的股市与楼市以求一逞。国家统计局长谢伏瞻曾用多组数据指出,从1990年代初到2005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期间,中国的资本形成率和政府收入一路提高,国内的消费在下滑,充分说明保值增值才是中国楼市与股市兴旺的根源。
存贷款利率增加的直接后果是增加银行存款和企业融资成本。没有理由认为银行在获得大量资金之后,贷款冲动反而会受到抑制,或是如政府所愿地流向急需行业。问题于是变成企业是从金融机构贷款还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问题,实质是从一个市场驱赶向另一个市场,从一个利益群体驱赶到另一个利益群体。
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是国际常用手段,如今我国经济运行与美国天壤悬隔,却省去经济结构调整的麻烦,直接施之以利率手段,无怪乎效果不彰。
想要达到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央行首先要减少货币的发行量,其次是要使上下游企业的利润以及生产者、劳动者与消费者收益通过市场取得平衡,再次,是让纳税人付出大价钱的金融机构成为市场主体、以市场间的公开操作取代对利率调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