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2006年,经过多方努力,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但与年初确定的目标相比,还难让人满意。不少人甚至因此对“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20%、主要污染物总量下降10%的目标,感到困难重重。
然而,两会上传来了温家宝总理坚毅的声音:目标要“坚定不移”;投来了代表委员坚毅的眼神:完成应“坚定信心”。
信心从何而来?来自节能减排的实践,来自对节能减排工作客观、全面、科学的评价。相关数字串起“信心指数”:前3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分别上升4.9%、5.5%、0.2%;去年第三季度开始,首次出现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幅也大大减缓。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中央的决心和工作力度,前所未有,新政频出。许多地方自觉调低了GDP增速,调高了节能减排指标。事实上,产业调整需要过程,政策举措需要时间显效。能耗从两年前上升5.5%转变到现在下降1.2%,值得肯定,也表明节能减排的方向正确、潜力巨大。
信心从何而来?来自于及时吸取经验教训,对症下药。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们对于“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一个在实践中逐步适应和把握的过程。前期“疗效”不显著,或许不必过忧,关键是能否及时发现病灶,调整“配方”和“剂量”。从去年8月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到这次中央推出的节能减排八大举措,已经体现了这种调整。为更有效遏制发展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地方冲动,官员政绩考核的“指挥棒”,也正在重新设计。
信心从何而来?来自于中央政府对问题不掩饰、不回避、不推诿的态度。很多代表委员说,数字让人“心头一沉”,但政府的坦诚公告又让人“心头一振”。环保欠账成为经济发展之痛、政府之憾、民生之呼。正视矛盾,直面问题,才能够众志成城,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群策群力。
“两个约束性指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温家宝总理掷地有声的话语犹在耳畔。节能减排难度超过预期,但是有上下一心的共识,有得力有效的对策,有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相信,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