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1-18 作者:张吉光 来源:上海证券报 |
|
|
1月2日,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邮政储蓄银行成立,邮政储蓄银行面世指日可待。长达十年之久的邮政储蓄改革方案之争终将告一段落,业界内外关于邮政储蓄的诸多诟病与指责亦将归于平静,那些关心邮政储蓄命运的人士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毫无疑问,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顺应国际潮流,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原有邮政储蓄体制的种种弊端与缺陷,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和中国银行体系的完善。但我们必须看到,受历史因素制约,即将挂牌的邮政储蓄银行仍面临一些棘手问题,并受到诸多限制。如果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邮政储蓄银行的未来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定位的政策性与经营的商业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根据银监会的批复,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主要是面向“三农”,在农村地区开展零售业务。因此,邮政储蓄银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而是具有很强政策性的“准政策性银行”。但根据国务院2005年通过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邮政储蓄银行是由中国邮政集团控股的银行,是一家地地道道的金融企业。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日常经营必然遵循商业性原则,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一方面,在商业性原则的指导下,邮政储蓄银行会不遗余力地开展银团贷款、资金运作业务,以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在政策性要求下,邮政储蓄银行又必须积极发放农村小额贷款,与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因此,如何安排资金成为第一大难题。同时,一方面,服务三农的定位要求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另一方面,逐利动机又驱使邮政储蓄银行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转移到城市运作,如何把握协调成为第二大难题。 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竞争问题。一方面,“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政策目标必然要求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展开竞争,在竞争中提高服务水平,但这又与监管部门提出的“邮政储蓄银行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全面开展业务合作”的要求相冲突;另一方面,“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邮政储蓄银行加大支农力度,更多地在农村开展业务,并且尽可能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但改革方案中明确,“邮政储蓄银行成为实行市场化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银行”
,这使得邮政储蓄银行必须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并与现有金融机构展开竞争,大力拓展利润率高的业务。显然这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网点优势与劣势的平衡问题。
与现有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银行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遍布全国31个省市的3.6万个网点。即使是四大国有银行亦相形见绌。这也是众多业内专家看好邮政储蓄银行未来发展前景的最主要原因。笔者也相信,在网点优势的支撑下,邮政储蓄银行必定会在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方面大展拳脚,取得快速发展,并形成竞争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在邮政储蓄银行的3.6万个网点中有相当一部分规模较小、设施陈旧、设备落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大多数农村地区网点人员配置仅有三人,柜员集邮政业务、储蓄业务、代理业务于一身,授权制度得不到落实等问题非常严重,存在风险隐患,是一个相当棘手却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推进改革与确保稳定的关系问题。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一项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也是考验改革推动者智慧的难题。当前,邮政储蓄银行面临进一步推进改革与确保稳定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毫无疑问,改革原有制度安排,特别是“只存不贷吃利差”的不合理安排是解决邮政储蓄原有弊病的关键。这也是国际上邮政储蓄的发展趋势。这意味着邮政储蓄银行逐步朝真正的商业银行靠拢,逐步介入贷款业务。如此一来,邮政储蓄原有的“只存不贷无风险”的经营特色和金字招牌将不复存在。而这恰恰是邮政储蓄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客户信赖和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制胜法宝。根据改革方案,邮政储蓄银行将实行市场化经营管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邮政储蓄银行在缺乏信贷经验的情况下开展风险较大的信贷业务,势必会改变其在老百姓心中的信用形象。邮政储蓄银行及各有关部门应引起警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