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元化”别着急
    2006-12-20    作者:刘晓忠    来源:证券时报
  最近以来,“去美元化”俨然成为了时髦的谈资。近期以来美元的疲软走势和一些石油出口国抛美元吸纳欧元、日元的外汇储备调整等,特别是近期伊朗政府的表态更为去美元论者提供了支持。
  笔者认为,去美元化,至少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一种冲动,做些技术性的结构性平衡也可以,但动作过大不免存在风险。
  客观地说,去美元化论调一直贯穿于美元国际化的全过程。在二战结束前后,以美国为主的国际社会通过布雷顿森林协议确立了美元的世界货币职能。但全世界为了获得稳定的汇率,也付出了代价,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使得国际经济不平衡无法通过汇率来调节。
  1971年初,美国的通胀危机引发了当时美国尼克松政府的强硬态度,他宣布停止美元兑黄金活动,并要求其他货币相对美元升值,美国政府把一美元兑黄金由35盎司提高到38盎司,最后,美元与黄金之间脱钩。之后两次石油危机都引发了国际市场对美元的抛售,即去美元化。
  笔者认为,在矛盾中不断国际化的美元揭示出如下问题:一方面,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确实需要一种国际货币来降低成本和提高贸易活跃度,但综观全球,除美元外目前很难找到另一个国家具备如此实力支持本币国际化。如欧元的推出,可以看作是为获得国际货币地位的努力,但由于欧元区国别经济的差距较大,欧元区经济实力与美国存在一定的差距,直到现在欧元的结算功能主要在欧元区内,区外的储备和结算规模仍然有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欧元还没有英镑更国际化。至于日元,日本失去的十年也是日元退缩的十年。
  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依靠一国货币来充当世界货币职能本身就是一个矛盾。毕竟,不同国家的经济周期、发展程度和对不同货币政策的承受能力不尽相同;而美元的国际化意味着美国经济感冒,全球经济都得吃药。因此,除非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基于全球经济形势,且美元单纯成为一个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否则以美元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最终会使国际金融市场充满风险。
  由此看来,美元动荡使国际社会难以摆脱其影响。同时,美元的国际化实际上也限制了美联储的伸缩空间,使得美联储和美国政府不敢无节制地滥用铸币税,事实上,美国曾经滥用过铸币税,但随之而来的经济滞胀使得美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后,1985年的广场协议和之后的卢浮宫协议,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并不愿意再滥发美元,而是从外部寻找替罪羊。而近来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美国政府的态度也在进一步改变,特别是保尔森出任美国财长以来,在人民币汇率上的态度逐渐由施压转向合作。
  对目前拥有万亿美元储备的中国来讲,更重要的是同国际社会一起采取措施稳定美元,防止去美元化带来市场恐慌,从而给全球金融和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同时同有关方积极探索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的可行之路。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