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请扎紧制度“篱笆”
    2006-12-11    子今    来源:经济参考报
    “捎什么都行,就是别带吃的来。”这是笔者的同事在与家乡人通话中特别强调的一句话。按理说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上京给亲朋好友捎点家乡的特产,既表达了乡情又能让在外的人视物思乡,是最好不过的礼品。可如今,因甲醇酒、红心鸭蛋、毒鳜鱼、脏猪油、瘦肉精等事件闹的,让老百姓在吃的问题上再不敢掉以轻心,在接受和选购食品上变得格外谨慎起来。
    笔者以为,从小的方面说,这是老百姓加强了自我防范意识;从大方面论,则反映了人们对当下食品安全的不信任程度。这倒是应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反思,在食品安全方面还有多少隐患需要消除?
    当前屡屡发生的有毒食品事件,主要是在几个环节上把关不严:一是生产环节。如刚刚在浙江台州捣毁的特大劣质食用猪油生产窝点,当场查封劣质成品猪油5300公斤。而在这之前又生产了多少,销往何处?类似的黑窝点又有多少,是如何生存下来的?有关部门为何不能早些发现和查处?二是流通销售环节。如市场上发现的毒大米、毒奶粉、毒酒等事件都是这些产品在进入消费环节以后,才被发现和处理的,难道流通环节对食品安全没有必要的监管吗?三是饮食业快速发展,但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也很多,其中有些并未受到严格的监督与管理。如北京“蜀国演义”福寿螺撂倒人的事件,就是因生拌螺肉而引发管圆线虫病症。奇怪的是,我们有农业、质检、卫生、工商等众多执法部门,怎么没有把住应该把住的关口,让有害食品一路畅通地摆上餐桌?
    面对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只能说我们的制度出现了某些不应该有的漏洞。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再到老百姓的餐桌上,在这根长长的链条上,虽有多个部门管着,但大多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难免有些必要的环节在衔接上出了问题,因而不能联起手来形成合力。笔者以为,如果不从根子上解决这个问题,食品安全的隐患便永远不可能消除。只有从制度上“扎紧篱笆”,严格执法,才能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与未然,让老百姓真正吃的安心和放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