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 Introduction |
张茉楠: |
现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会员。近几年先后独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以及国务院宏观司、国家信息化咨询专家委员会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7项,在《宏观经济管理》、《经济要参》、《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经济参考报》、《金融时报》、《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国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中国金融网等国家一级刊物、报纸和媒体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在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网开设博客,经济观察网开设理论专栏。
|
|
|
|
|
| ·亚洲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亟待建立 2014-12-03 | 应积极打造亚洲货币稳定体系、亚洲资本市场体系和亚洲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本地区金融稳定和亚洲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整体提高。 | | | ·消除“刚性兑付”的制度根源 2014-10-08 | 守住监管底线,通过市场化途径引导风险释放,打破地方政府“刚性兑付”就成为必然。虽然在体制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负有责任,但在经济层面上,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处于由中央主导的经济分权的进程中。 | | | ·新常态之下须有新增长观 2014-09-04 |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发展后,正在步入 “新常态”。“新常态”之下,中国需要一种新的“增长观”,从而为经济转型、深化改革赢取时间和空间。 | | | ·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之窗 2014-08-21 | 全球“去美元化”进程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恰逢其时。我国理该在与亚太地区形成更为紧密的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同时,更大范围地加快推进面向全球的人民币清算网络。 | | | ·外汇储备管理须有大国思维 2014-08-12 | 中国储备资产占全球三分之一还强,从“金融小国”到“金融大国”进程中,储备资产管理须有“大国思维”。 | | |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货币盟友 2014-07-22 | 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目标角度,应该积极构建人民币互换基金池,这样可以有效防范风险。 | | | ·新一轮全球金融共振 2014-04-10 | 美联储逐渐退出宽松货币政策以及由此引起的全球利率以及资本流向改变,将使全球金融风险定价与资本结构在未来两三年内经历较大的调整。事实上,近期美联储透露出的提前加息信号,已引发了新一轮全球金融共振。 | | | ·货币政策可定向定量适度宽松 2014-04-09 | 面对这样的恶性循环,笔者认为,货币政策必须有所作为,既要保持货币政策总体稳健,也要实施定向、定量和定期适度宽松,完善流动性风险治理并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 | | | ·避免风险叠加 回旋余地在哪儿 2014-04-01 | 解决地方债务困境,应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建立综合金融平台和长效融资机制,巧妙化解债务偿付压力,创新融资方式需要提上议事日程。 | | | ·重振资本市场迫在眉睫 2014-03-24 | 中国要想撑起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必须强健繁荣。笔者建议,在加快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同时,尽快实施集聚股市人气,重振士气,长短结合的 “组合拳”,破除中国股市“吸引力之困”,打通中国经济“任督二脉”。 | | | ·汇改新阶段并非一浮了之 2014-03-18 | 从历史演变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开始进入新的阶段,不过,人民币汇率的进一步改革并非“一浮了之”那么简单,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 | | ·“去杠杆”最终途径:重构债务融资模式 2014-02-24 | 当前要化解地方债务的溢出风险,保持货币流动性的合理稳健,创新债务融资模式已变得多么迫切。“去杠杆”的最好方式,自然是债务与资产之间的置换,具体而言,大致有三种思路。 | | | ·“宽信贷紧货币”凸显经济难题 2014-02-19 | 2014年以来,中国的金融数据越发“扑朔迷离”,一些数据彼此分歧甚至走势相左,进一步凸显了当前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复杂。 | | | ·对外投资可助中国经济整体升级 2014-02-12 | 事实上,比获取资源能源更为迫切的是通过对外投资促进中国产业创新和经济结构升级。中国对外投资的战略走向更应着眼于整合全球资源,特别是发达国家优势资源。 | | | ·债务风险仍在威胁全球金融 2014-02-07 | 春节之后,全球金融市场依旧被诸多风险所笼罩,老问题与新问题交织,旧风险与新风险叠加。其中,主权债务风险仍然是导致全球金融脆弱性的主要原因。 | | | ·全球货币新周期开始发力 2014-01-28 | 事实越来越清晰地表明,随着货币潮水开始退去,新兴经济体受到的尾部冲击将进一步显露出来,全球货币新周期开始发力。 | | | ·“钱荒”折射三大周期性变化 2014-01-22 | “钱荒”看似是流动性问题,但实质反映的是大的周期性问题,所以需要跳出“钱荒”看“钱荒”。导致中国“钱荒”有三大周期性因素:全球结构周期、美国货币政策周期和中国杠杆周期。 | | | ·2014人民币还将“逆势而动” 2014-01-17 |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分别升值7.9%和7.2%,升值幅度较2012年的2.2%和1.7%有明显上升,考虑到国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2014年“破六进五”几乎没有什么悬念。 | | | ·影子银行监管宜疏不宜堵 2014-01-10 | 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目的是“由暗转明”并规范其发展,而不是遏制其发展。影子银行监管“易疏不宜堵”,如果一味严控影子银行融资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社会融资紧缩,抬升实体部门整体融资成本,对投资需求和实体经济产出形成拖累。 | | | ·从托宾Q效应看沪深股市重振之道 2014-01-08 | 宏观经济与股市之间的关系,就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故而对于当前股市持续低迷的中国而言,必须深刻反思两者之间的关系。 | | | ·利率上升背后的庞氏融资风险 2014-01-07 | 在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之时,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条件比较宽松,经济主体可以获得充裕的流动性,并不断提高财务杠杆率,用高盈利性、低流动性的资产,去置换高流动性的资产。 | | | ·中国将进入利率上升大周期 2014-01-06 | 从未来趋势看,融资成本的上升又恰好与中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演进,储蓄与投资缺口收敛,以及外部流动性供给下降不期而遇,中国将不可避免地迈入一个利率上升的大周期。 | | | ·经济“避实就虚”倾向需引起警惕 2013-12-31 | 体制上的根本性弊端扭曲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大量增量资金投向投资驱动型领域造成了普遍性的结构性产生过剩和投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 | | | ·当前最大风险是金融与实体失衡 2013-12-30 | 负债外币化,通过资本套利,企业轻易地从中获得显著收益,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如果不彻底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向实体回归,实体强健就可能越来越难。 | | | ·美国QE退出 中国“结构性偏紧” 2013-12-27 | 美国量化政策改变与中国去杠杆化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叠加,导致2012年6月以来“钱荒”持续间歇式出现,可能将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一个“结构性偏紧”的常态化货币新环境。 | | | ·必须打破政府隐性担保体制 2013-12-26 | 治病必须对症下药,从深层次看,中国式债务和金融风险背后隐藏的是政府隐性担保体制。从制度根源入手恐怕才是治本之策。 | | | ·从制度源头上消除债务风险 2013-12-23 | 中国实体部门面临的“去杠杆”过程,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的“去杠杆”,涉及中国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投资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以及对“政府失灵”的矫正。 | | | ·破解利率上升困局须从长计议 2013-12-19 | 破解中国利率趋势性上升必须从长计议: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而另一方面,应着眼于构建地方政府融资的长效机制。 | | | ·2014年的经济形势与任务 2013-12-18 | 2014年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平衡中长期改革与短期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结构调整与防控风险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新挑战。 | | | ·在多重目标下实现稳中求进 2013-12-16 | 以往总量调控的思路,创新管理思维,以“降低结构失衡,提高要素效率”为核心目标,推动“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稳定增长”进入良性循环。 | | | ·改革元年需要创新宏观思路 2013-12-11 |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平衡中长期改革与短期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结构调整与防控风险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新的重大挑战。 | | | ·不可低估中国经济复苏难度 2013-12-10 | 中国宏观经济回升基础并不牢固,内在增长动力不足,环比增长动能减弱,经济偏向减速,国内外多重因素制约着经济回升的高度。 | | | ·金融财政改革应协调推进 2013-12-05 | 没有财政体制改革,仅靠金融领域自身的力量,其金融改革的预期目标难以达成;反之没有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也很难取得成功。 | | | ·构建与国际接轨开放型金融体系 2013-12-03 | 上海自贸区是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突破现有体制框架,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风向标。 | | | ·中国将与世界共享改革开放红利 2013-12-02 | 中国与世界持续分享改革开放红利。今后的世界是更加开放的世界,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对于全球也是一次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 | | ·中国货币流动性的“悖论” 2013-11-29 | 中国存量资产和存量流动性并不少,但期限错配、结构错配和方向错配不仅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也导致了大量不良资产、闲置资产和沉淀资产,这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和结构失衡所在。 | | | ·新一轮金融改革路在何方? 2013-11-27 | 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改革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如何通过金融-财政改革协调推进,大幅提高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水平才是新一轮金融改革的核心所在。 | | | ·深化改革 提高宏观投资效率 2013-11-25 | 中国资本产出效率下降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因此,未来5年,中国需要以大力提高中国投资和资本配置效率为中心。 | | | ·新探索方向预示城镇化模式重大转变 2013-11-18 | 中国经济仍有较大潜力可挖掘,尤其在城镇化方面。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对“城镇化”的表述并不算多,但字里行间已凸显出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 | | | ·市场化改革需要高效率制度供给 2013-11-14 | 三中全会的核心任务是 “跳出周期看结构,跳出短期看长期”,要在提高要素生产率上做文章,无论是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还是国企改革、政府行政体制改革都是从“权力重新分配、资源重新配置”的角度出发,释放增长活力。 | | |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013-11-13 | 要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就必须重新配置资源,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市场化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最有效途径。 | | | ·央行推SLF有望解决金融末梢循环不畅 2013-11-08 | 中国的信贷资金投放存在结构性矛盾,未来如何通过SLF等新的政策工具,精准发力使金融资源流入中小企业、流向普惠制的民生工程、战略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就需要央行给予中小银行更平等的机会。 | | |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须进行重大创新 2013-11-04 | 过度积累的外储不仅严重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导致外汇冲销成本越来越大,特别是大量外储沉淀于美债等低收益资产,产生重大的估值效应损失,已经成为关系到中国经济金融安全的最重要的战略性命题之一,中国必须彻底改变传统外汇储备管理思路,对外汇储备管理进行重大创新。 | | |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体系? 2013-10-30 | 解决金融结构失衡问题是未来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除了利率、汇率市场化等金融市场化改革之外,未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应是提高金融配置资源效率以及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来。 | | | ·完善基准利率是货币调控转型关键 2013-10-29 | 这就要求必须从“双轨”走向“并轨”,并逐步形成一个市场化的基础利率定价体系,从而使市场逐渐成为利率定价的主体。 | | | ·我国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垒上一块基石 2013-10-28 | 央行公布的商业银行贷款集中报价制度,本身就是商业银行定价能力的检验,但未来要想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还需要更多配套和更系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 | | ·中国金融体系的缺陷与改革方向 2013-10-25 | 金融应该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其中,积极实施科技成果“资本化”战略是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当前应该建立起有别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金融体系,更加注意金融体系对经济升级的推动作用。 | | | ·货币政策再陷多难困境 2013-10-23 | 外围政策的不确定性势必导致中国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境地:如果不收紧流动性,资产泡沫风险可能难以遏制;如果政策紧缩,有可能使并不稳定的复苏基础动摇,阻碍中国经济增长势头。 | | | ·中国经济仍难摆脱投资依赖 2013-10-22 | 投资依赖越重,中国非金融部门的债务风险以及产能过剩风险就会愈发严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就难以摆脱粗放式增长的路径依赖。 | | | ·非金融部门高杠杆模式堪忧 2013-10-21 | 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高杠杆问题尤为突出。结构性和体制性成因是问题的关键。 | | | ·过度依赖投资是当前经济复苏的软肋 2013-10-21 | 投资依赖越重,中国非金融部门的债务风险以及产能过剩风险就会愈发严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就难以摆脱粗放式增长的路径依赖。 | | | ·行为金融理论提供三大政策启示 2013-10-21 | 其中最大的启示是,必须采取宏观审慎政策;宏观审慎监管可以用来阻止资产价格泡沫和信贷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 | | | ·短期加速难解结构困局 2013-10-21 | 要想“提质增效”,实现资本存量增长,必须打破结构性障碍,需找新的增长驱动力,这是中国经济新一轮反弹真正转换为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 | | ·美国债务违约是“已知的未知” 2013-10-16 | 美国财政运转和债务上调的空间越来越小,决定了美国发生“债务违约”只是时间问题,但何时发生、以何种形式发生,则还是一个未知数。 | | | ·席勒资产泡沫说的三大政策启示 2013-10-16 | 2013年诺贝尔奖的得主席勒为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金融危机的异类视角。行为金融理论给货币当局最大的政策启示就是,必须采取宏观审慎政策。 | | | ·掌门人变了 挑战未变 2013-10-11 | 尽管持续的量化宽松将给美国带来新的潜在威胁,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耶伦将扮演着维持美国货币政策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角色。 | | | ·美国政府停摆背后的债务危机 2013-10-08 | 如果美国继续提高债务上限则是美国对全世界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美元储备的真实违约,因为疯狂增长的巨额美国国债,意味着美国在不断挑战全球的信用底线和债权人的容忍底线。 | | | ·推动建立中国增长新框架 2013-10-08 | 中国必须推动实业走上资本、技术和服务密集型轨道,创造更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 | | ·实体经济去杠杆任重道远 2013-09-27 | 企业等实体部门的“去杠杆”,涉及中国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金融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投资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以及对“政府失灵”的矫正,中国必须着眼于解决债务依赖型增长的制度成因。 | | | ·美量化宽松退出为何如此反复 2013-09-23 | 一向政策透明的美联储,面对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却变得如此捉摸不定和异常反复,这进一步凸显美国经济的政策依赖,以及复苏进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 | | ·中国要推动具有全局意义的改革 2013-09-12 | 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与房地产贷款之和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近35%,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挤出效应。因此,新一届政府首要的是从财政和金融资源错配入手,推动新一轮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 | | | ·深化改革,激发三大红利再释放 2013-09-11 | 相信新一轮改革启动必将真正激发中国的内需红利、制度红利和新一轮全球化红利,而这也将会是中国经济获得更加高质量和更可持续的十年。 | | | ·中国亟待启动养老金体制改革 2013-09-05 | 我们需要从可持续性角度对中国养老保障体制改革进行评估,并结合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经济增长前景,兼顾“效率”和“公平”,建立可持续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 | | ·资产证券化首先要隔离风险 2013-09-05 | 资产证券化的良性运转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良好的风险隔离设计会发现并校正风险,至少隔断风险的蔓延。 | | | ·量化宽松退出的新兴经济体之殇 2013-08-30 | 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的过程中,美国量化宽松退出,会在流动性、货币政策等多方面对中国经济产生短期和长期影响。 | | | ·量化宽松:为何总是新兴市场最受伤 2013-08-28 | 美国宽松货币周期结束、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及其投资回报率降低等因素都可能使资本长期净流入的局面发生重大改变,并对新兴经济体货币产生较大贬值压力,新兴国家央行采取干预本币贬值的政策操作空间越来越小。 | | | ·金砖外汇储备库挑战全球金融失衡 2013-08-28 | 在全球金融持续动荡的年代,新兴经济体“抱团取暖”,深化金融合作,改变全球金融发展失衡的局面,意义重大。 | | | ·全球步入后量化宽松的金融震荡期 2013-08-21 | 在全球仍处于货币宽松的大背景下,美国很可能将成为第一个收紧货币的主要国家。这将推动全球真实利率大幅走高,预示着全球低利率环境将告终,在新兴经济体普遍增长乏力、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境况下,系统性风险不可不防。 | | | ·隐性担保是中国经济最大风险 2013-08-16 | 不彻底改变中国政府的隐性担保制度,不阻断由于隐性担保缺乏而产生的道德风险蔓延,中国的财政金融风险不断上升的局面难以根本性改变。 | | | ·解决产能过剩需要长效机制 2013-08-16 | 治理产能过剩,除了通过企业破产、并购和重组等压缩生产能力,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等常规方式外,还应该从源头上入手进行顶层设计,按照“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改革推动”的原则,建立产能过剩的长效解决机制。 | | | ·债务通缩加大经济下行压力 2013-08-15 | 行业产能过剩蔓延,企业资产负债率攀高。经济体在“过度负债”条件下,遇到冲击后,债务与紧缩相互作用,产生导致经济下滑的机制。 | | | ·失去金融保护伞的银行业何去何从 2013-08-13 | 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和最终完成,势必根本改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彻底重塑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格局。 | | | ·尽早制定我国经济核算体系改革路线图 2013-08-07 | 美国GDP统计的新调整正是顺应了全球未来经济增长的大趋势,并有望引领美国继续占领后危机时代全球竞争的制高点。面对这一全球新趋势,我国亟需加快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的步伐,并以此为标尺推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 | | | ·推动分权改革 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2013-08-07 | 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式的财政分权体制(纵向竞争)和地方竞争体制(横向竞争)双重背景所导致的存量资产配置扭曲和效率低下的深层次问题。 | | | ·影子银行治理核心并非去杠杆 2013-08-07 | 影子银行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去杠杆,而是解决监管套利以及透明化的问题。加快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以及直接融资等全方位金融体制改革,远比强行推动“去杠杆化”重要。 | | | ·中国式财政分权的风险逻辑 2013-08-06 | 中国需要重新调整中央地方财权事权分配,逐渐改变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主体,以土地储备作为抵押支持,以银行信贷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地方政府融资模式,开辟地方政府新的财源来取代土地财政。 | | | ·实体部门高负债可能推高银行不良贷款率 2013-08-02 | 杠杆使用过高,信用规模迅速膨胀加大通胀或资产泡沫压力,货币当局收紧信贷,将可能加剧资产价格波动,引发不良贷款攀升,给经济造成更大冲击。 | | | ·“底线思维”不意味改革向增长低头 2013-08-01 | “底线思维”并非是改革已向增长低头,经济改革需要未雨绸缪,经济政策需要宏观审慎,“底线思维”恰恰为下一步改革铺路。 | | | ·从体制成因看中国式政府债务风险 2013-07-31 | 未来势必推进以“全口径预算”为突破口的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规范透明的资金往来渠道,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分配,通过开辟地方政府新的财源来取代“土地财政”。 | | | ·提升利率管理水平促银行转型 2013-07-30 | 利率市场化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剂推动商业银行转型的催化剂。在没有存贷利差“保护伞”下的商业银行,全面提升利率风险管理能力迫在眉睫。 | | | ·实体部门去杠杆更难 2013-07-30 | 实体部门的“去杠杆”涉及政府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投资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由此可见,实体部门“去杠杆”远比金融部门“去杠杆”更复杂、更困难。 | | | ·外储改革应重新设计顶层方案 2013-07-29 | 而最终改革方向是“藏汇于民”,实现外储持有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真正走向市场化。外储管理改革必须多为“藏汇于民”创造有利条件,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和购买国外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 | | | ·跳出投资还是消费驱动增长的藩篱 2013-07-26 | 现在着重需要探讨的是我国高投资率背后的结构性矛盾,迫切需要尽快调整供给结构和要素结构,从外部需求推动转向内部供给推动,而不是内部消费推动。 | | | ·存款利率市场化如何闯关 2013-07-23 | 要有效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建立“有进有出”破产制度,并尽快启动建立保护存款人利益以及能够反映风险定价与风险补偿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这是利率市场化“闯关”的关键。 | | | ·利率市场化须“充分竞争”“金融分权” 2013-07-22 | 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必须解决“充分竞争”及“金融分权”两个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又密切相关,如果不能够真正解决,中国金融改革就难以进入深水区。 | | | ·逼人民币升值美国损失更大 2013-07-19 | 尤其是加工贸易的出口对东道国收益甚小,但全部被记入东道国的出口,而子公司直销的当地含量极小,但销售收益则大部分回流母公司。由此可见,人民币大幅升值,损失最大的恰恰就是美国跨国公司的利润账本。 | | | ·金融政策须寻找新平衡 2013-07-17 | 随着美联储政策逐步收紧,并于2014年结束量化宽松,以及中国启动“去杠杆化”进程,中国须准备迎接后货币宽松时代,并应在短期市场稳定与长期金融纠偏之间需找新的平衡。 | | | ·“盘活存量”需要金融与实体联动 2013-07-09 | “盘活存量”不能只动金融不动实体,须加快不良资产清理,淘汰落后产能,在市场机制的倒逼下,加快企业技术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真正把“实业立国”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 | | | ·开放资本账户须建立风险监管框架 2013-07-04 | 开放资本账户将给中国带来诸多利益,比如倒逼金融体制改革、助力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中国资源全球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和资本市场规模等等,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仍需把防范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放在重要位置上。 | | | ·利率市场化须打破金融资源垄断 2013-07-02 |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政府对金融资源的过度垄断,向市场真正放权,改变政府隐性担保制度,建立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 | | ·去杠杆化是金融改革重点 2013-06-27 | 中国“钱荒”问题的背后并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债务依赖型经济已难以为继。“钱荒”给中国敲响警钟,切断“经济扩张→债务扩张→金融扩张”形成的高风险链条,实现去杠杆化,是金融改革的重点环节。 | | | ·流动性趋紧势必加大人民币短期波动 2013-06-26 | 从监管层当前的政策立场看,将会把“去杠杆”进行到底,堵住监管套利的制度漏洞,而货币政策不放松也顺应了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大势。 | | | ·在“去杠杆”过程中体验转型之痛 2013-06-25 | 此次的流动性危机就是为金融危机以来的债务膨胀和“加杠杆”在埋单。长痛不如短痛,为了避免将来对中国经济受到不可预见的危机的巨大冲击,现在赶紧切断“经济扩张→债务扩张→金融扩张”的高风险链条,主动放空,是当下的现实选择。 | | | ·“钱荒”背后的流动性博弈 2013-06-24 | 央行难以独自担当“去杠杆化”重任,对待“影子银行”治理要从源头入手,更多地把不透明的“影子银行”转化为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和商业票据市场。 | | | ·中国应未雨绸缪制定应对TTIP策略 2013-06-20 | 中国尽早制定积极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一方面,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到全球自贸区谈判中来,并推动中国全方位的自贸区战略,成为参与者影响新规则的形成,保障中国全球化利益。 | | | ·QE退出时机与路径渐明 2013-06-20 | 从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路线图看,美联储很可能采取与实施量化宽松时不同的逆向操作,即先“退出量化(减少债券购买)”,后“退出宽松(启动加息进程)”。 | | | ·美国货币政策转向拐点临近 2013-06-18 | 美国货币政策转向的拐点正在临近,一旦美国开始实施退出战略势必推动美元中长期走强,对全球流动性、资本流向以及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显著而深远的影响,新兴经济体被“剪羊毛”效应也将不可避免。 | | | ·美国真实利率上升冲击波 2013-06-18 | 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不但代表美国真实利率,也是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风向标。所以,美国真实利率水平上升,意味着全球金融将进入动荡期。 | | | ·中国“土地财政”改革方案初探 2013-06-17 | 中国“土地财政”盛宴即将结束,未来到底何去何从关系重大,但“土地财政”的转型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其相关领域的改革也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和通盘考虑。 | | | ·谁在导演全球金融黑天鹅事件 2013-06-14 | 如今,美联储量化宽松逐步回归常态预示着全球资本盛宴趋于结束。随着流动性退场和经济增长的放缓,新兴经济体资产泡沫破灭以及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最大,历史一幕可能还将上演。 | | | ·人民币汇率阶段性见顶信号显露 2013-06-13 | 美国经济复苏态势渐趋稳固,美联储削减债券购买的政策预期明显增强,使得中美利差有所收敛,人民币即期远期汇率出现背离走势,离岸人民币远期汇率贬值预期显露,这是一个人民币升值阶段性见顶的重要信号。 | | | ·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应突破“天花板” 2013-06-08 | 中美双方应可以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将双边投资谈判与投资自由化谈判适当分离,逐步放开清单限制,通过推动企业、商会等民间层面的投资协定,淡化政府间的分歧。 | | | ·中美应积极推动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谈判 2013-06-07 | 6月7-8日,中美最高领导人将在非正式场合首次会晤,昭示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全面展开。未来基于中美战略互信基础构建起来的包括经济、贸易、投资在内的双边战略框架将有望成形,并推动中美经济合作进入新的关键时期。 | | | ·中美经贸走向“竞争性依存”新博弈 2013-06-06 | 中美两国眼下都处在重大结构转型的转折期,若能推进各自的国内改革进程,推动新一轮双向市场开放和“对等投资”,将对经济全球化是一次新的指向。 | | | ·必须对欧盟进攻性贸易政策说“不” 2013-06-06 | 考虑到贸易保护不是欧盟的目的而是手段,其最大企图还在于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因此,充分了解欧盟贸易新政策的动向,积极推动中欧自贸和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才可能争取主动权。 | | | ·堵住人民币套利的制度漏洞 2013-06-04 | 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民币套利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堵住形成持续套利的制度漏洞,让人民币弹起来,“该升的时候升,该贬的时候贬”。 | | | ·美元中长期转强背后的逻辑 2013-06-04 | 美元中长期走强对全球流动性、资本流向以及全球金融市场将产生显著而深远的影响,全球很可能再现“剪羊毛”效应,势必给全球经济金融运行、汇率市场稳定以及资产价格带来新一轮冲击。 | | | ·资本套利致人民币汇率虚高 2013-05-30 | 当前,人民币汇率持续单边升值似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不可承受之重,尽管背后的直接推手是资本套利,但是什么给资本套利以可乘之机更值得警示。 | | | ·资本账户开放需纳入宏观审慎框架 2013-05-29 | 资本账户开放意味着放松资本管制,也常被称作资本账户自由化或资本项目可兑换,因此,资本账户开放本身就是金融市场化,并融入全球金融自由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突破改革最后一道屏障。 | | | ·成立外汇平准基金化解汇率利率掣肘 2013-05-28 |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设立外汇平准基金对于我国目前最大意义在于可以及时消化新增外汇储备,有效规避投放基础货币来对冲所引发的流动性过剩、“汇率绑架利率”,以及内外均衡矛盾等问题,彻底切断外汇储备高企与货币政策实施相互制约的制度性障碍。 | | | ·从调整储备资产结构入手突破汇率困境 2013-05-28 | 基于人民币当前的持续大幅升值与私人部门积累了过多人民币,与官方储备过多外汇导致外汇资产配置失衡有非常大的关系的判断,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人民币当前的困境,必须改变储备资产的结构配置。 | | | ·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战略前瞻 2013-05-27 | 一旦美国开始实施退出战略,全球流动性、资本流向以及全球金融市场势必受到较大影响,甚至很可能再现对发展中国家的“剪羊毛”效应。如此系统性风险,不可不防。 | | | ·“土地财政”转型成败决定改革命运 2013-05-23 | 而要从根本上摆脱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实现土地财政的全面转型,不经历一番剧痛是不可能的,这对各地的经济承受力、忍耐力,都是艰巨的考验。 | | | ·加速开放资本账户时机并不成熟 2013-05-23 | 加速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和自由可兑换并不是最佳时机,中国正面临资本大进大出的风险。一方面跨境资本大幅流入。另一方面,也必须警惕资本大规模流出的风险。 | | | ·中国必须抓住新一轮全球化红利 2013-05-21 | 全球化红利并没有减少甚至消失,只要中国善于利用吸收全球创新资源和高级生产要素,不断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它依然能够给中国带来更大的创新空间,中国还将是第二轮全球化红利和开放的最大受益者。 | | | ·“土地财政”转型须通盘考虑 2013-05-20 | 中国新一轮改革已经启动。在诸多改革领域中有一大难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性质,那就是与“土地财政”相关的一系列改革的破题。 | | | ·全球金融空转加剧系统性风险 2013-05-17 |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为抑制本国经济快速下滑,采取了逆周期的宽松刺激政策,但逆周期政策刺激下的经济复苏并不稳定,金融与实体的背离将导致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不断上升。
| | | ·全球货币政策变数是中国经济一大挑战 2013-05-14 | 对中国而言,连锁性风险更加不容小觑,未来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将进一步加剧中国跨境资本的双向波动,也不能排除引发阶段性资本集中流出从而导致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 | | ·美联储退出战略风声卷起全球巨浪 2013-05-14 | 一旦美国开始实施退出战略,全球很可能再现“剪羊毛”效应,这势必给全球经济金融运行、汇率市场稳定以及资产价格带来新一轮冲击,进一步加剧中国跨境资本的双向波动,引发阶段性资本集中流出,促发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我们得抓紧筹谋应对之策,迎接艰巨的考验。 | | | ·中国出口贸易远没有数据那么亮丽 2013-05-10 | 中国出口数据不仅是全球出口疲弱数据中的亮色,也与中国其他宏观数据形成了较大的反差。然而,中国出口贸易远没有这些数据那么亮丽。 | | | ·外汇管制新规挤出中国经济数据“水分” 2013-05-08 | 外汇管制新规的出台非常及时,而对国际投机资金的高压也将进一步挤出虚假贸易的水分和人民币升值泡沫,必将对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大有裨益。 | | | ·国际跨境资本大进大出风险剧增 2013-05-03 | 境内外正利差将刺激套利资本流入国内,重新激发起境内“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的操作,人民币因此又回到几年前被动升值的轨道,这当然又加大了资本流入的压力。 | | | ·人民币单边升值势头恐逆转 2013-05-03 | 未来的不确定性依然来自于外部,须警惕的是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带来的潜在风险,不能排除人民币单边升值再次遭到逆转的可能性。 | | | ·“稳住宏观”需要经济走新路 2013-05-02 | 在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系统性风险明显增加背景下,上周,中央政治局非同寻常地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为处于困境中的中国经济再次指明未来方向。 | | | ·澳投资中国主权债预示着什么 2013-04-25 | 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超过10%,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这意味着,对于中国而言,通过更广阔的金融和投资渠道强化中国资本竞争力势在必行。 | | | ·疲弱PMI是经济转型艰难期缩影 2013-04-24 | 由于全球经济艰难“再平衡”,中国制造业将面临“去产能化”和转型的双重调整,经济整体复苏进程恐怕会比较艰难。 | | | ·需改变土地财政主导的城镇化融资模式 2013-04-22 | 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债务风险问题必须改变过去以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为主导的融资模式,这是城镇化战略中的核心问题。 | | | ·完善政府债务管理要害在硬性约束 2013-04-19 | 就未来整体债务情况而言,预计中国政府债务水平还将继续上升,这不能不严重影响政府的财政能力,政府运用积极财政政策的自由度将大不如前。 | | | ·日本量化宽松政策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2013-04-18 | 通缩是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顽疾”。自1992年以来,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仅增长0.8%,但长期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对此有根本性改善。从日本量化宽松的历史看,量化宽松对刺激经济紧缩注定是失败的。 | | | ·黄金成全球新一轮做空力量风向标 2013-04-17 | 对全球市场而言,美元转强将促使全球资金回流和大宗商品下跌,资金将撤离新兴市场。从各国经济危机的历史来看,全球外围国家爆发经济危机与美元流动性涨落周期息息相关。美元转强,新兴经济体受到冲击最大,可能出现国际资本回流并导致资产泡沫破灭。 | | | ·政府投资驱动“货币超发” 2013-04-15 | 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103.61万亿元,货币超百万亿已成事实,央行的独立性,以及如何守住金融安全底线正在受到挑战。 | | | ·日本国债市场已拉响债务危机警报 2013-04-12 | 需求缺口、人口老龄化、“流动性陷阱”使日本陷入了所谓 “增长型衰退”,并形成日本“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弱货币”的恶性循环。 | | | ·当前经济存在较大结构性风险 2013-04-12 | 中国经济正迎来重要转折点,尽管GDP依然保持比较平稳增长,但背后的经济结构性失衡未有根本性改善,经济发展模式风险重重。 | | | ·应理清货币和财政的关系 2013-04-12 | 处理好货币和财政的关系才是关键,未来必须建立财政预算的“硬约束”,收敛财政扩张和政府投资的步伐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所谓的“货币超发”。 | | | ·到美国炒房? 悠着点儿! 2013-04-10 | 随着美国“自动全面减赤计划”的启动,以及财政悬崖中有关减税政策的到期,严重依赖政策刺激的房地产复苏可能还会遭受新的波折,一旦投资者/投机者获利离场,将可能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新一轮震荡。 | | | ·如何在新一轮全球化中获得创新红利 2013-04-10 | 外商投资环境整体改善,外商投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涉外法律法规日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及执法力度显著增强,跨国公司依然看好在中国的长期投资前景。 | | | ·彻底改变以“GDP为纲”增长标尺 2013-04-10 | 我国的经济发展思路必须从短期应对向长期发展转变,为避免我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产出受到不可预见的巨大冲击,切断“经济扩张→债务扩张”的高风险链条,彻底改变以“GDP为纲”的增长标尺。 | | | ·中国必须严控或有债务风险 2013-04-03 | 养老金、社保欠账等隐性债务,国家需要依据政府代际预算约束合理确定政府消费,以及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支出,避免过度透支中国未来经济,进而防范福利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可能引发的财力亏空和债务问题。 | | | ·化解城镇化债务融资风险须标本兼治 2013-04-03 | 城镇化带来的投资扩张是具有内生性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当然更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投资。随着中国经济转入“中速增长”,结构性减税、以及向民生财政转型,政府刚性支出迅速增加,财政支付压力进一步凸显。 | | | ·走“精细化财政”之路迫在眉睫 2013-04-02 | 2012年全国财政预算收入累计增长12.8%,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增长相对较快,全年全国财政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5.1%。而财政收支的压力进一步在今年显现。 | | | ·美国经济面临紧缩考验 2013-03-29 | 中长期看,美国经济已步入政府去杠杆化新阶段,这将不可避免地拖累经济增长。从这个角度说,美国经济全面走向复苏的阶段还远未到来。 | | | ·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是为更好保护自身财富 2013-03-28 |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普遍走上了债务货币化道路。但长期债务货币化势必严重侵蚀债权人资产和金融权益。因此,作为新兴债权国的金砖国家如何“抱团取暖”,深化彼此间的金融合作、保护自身财富意义非常重大。 | | | ·对全球经济风险不可掉以轻心 2013-03-26 | 世界经济经历过2008年次贷的洗礼、2010年以来的欧债冲击之后,终于露出复苏的曙光。2012年底以来,反映世界经济走势的一些主要指标趋向好转,总体释放出比较积极的信号。 | | | ·打造新优势 抓住新机遇 2013-03-25 | 中国必须以新思路、新优势应对不一样的战略机遇期。在国际国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中国必须避免发展动力弱化,抓住新机遇,创造新优势。 | | | ·尚德破产敲响政府主导产业模式警钟 2013-03-22 | 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是必须反思的问题,如果不彻底反思政府主导产业发展模式,不改变以GDP为纲的“标尺竞争”,“尚德危局”可能不会是一个特例。 | | | ·发达国家正在推动全球贸易格局重构 2013-03-19 | 面对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 “规则优势”,中国必须加快自由贸易区谈判的步伐,积极挑战美国等国家的新规则,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领域,适当提高自由化标准。 | | | ·处理好“货币”和“财政”的关系 2013-03-15 | 未来必须建立财政预算的“硬约束”,收敛财政扩张和政府投资的步伐才可能从根本上对“货币超发”形成约束。 | | | ·政府隐性担保下的债务风险不容小觑 2013-03-15 | 无论结论如何,通过国家资产负债表核算摸清债务风险的“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划分各级财权和事权,形成财政预算和各类隐性债务的“硬约束”,才是“对症下药”的关键。 | | | ·流动性收紧不改主基调 2013-03-06 | 短期的流动性收紧和政策微调并不改货币政策总体稳健的主基调,中国货币调控的手段将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 | | | ·重构三大关系 化解核心矛盾 2013-03-05 | 改革必须实施顶层设计,必须系统全面地推进,必须重点突破进而“纲举目张”。重构上述三大关系,不仅能化解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矛盾,也能为新一轮改革指明方向,从而突破中国经济转型困局。 | | | ·排除万难向全球竞争价值链上游攀升 2013-02-28 | 未来十年全球竞争将是价值链的竞争,依靠低成本优势建立起来的国家比较优势已难以为继。中国制造业必须建立成本领先之外的竞争力,向生产率要效益,向价值链的上游攀升。 | | | ·纵容货币战将使全球经济更危险 2013-02-21 | 更加危险的是各国越是有意淡化货币战,其实就是纵容货币战,由此引发的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和价格体系的混乱将可能成为全球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 | | ·一场货币保卫战正等着新兴经济体 2013-02-21 | 在发达国家凭借绝对货币优势在持续转嫁汇率风险的过程中,新兴经济体的金融风险和通胀风险在不断加大,不得不承担欧美宽松政策外溢的成本。 | | | ·中国资本金融账户逆差无需过虑 2013-02-20 | 资本和金融项目年度逆差无须过度担忧,我们更需关注的是其背后的结构性和趋势性变化。受制于外汇资产的央行资产负债结构正在发生重大改变,形成基于本国信用的新货币创造机制势在必行。 | | | ·中国货币供给机制面临重大改革 2013-02-19 | 我国货币供给机制面临新的重大改革,央行不再承担“买卖”和“对冲”外汇的角色,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将不再遥不可期,到底是以什么来确定基础货币的投放,提高货币乘数是下一步改革的目标。 | | | ·美国长期利率上升风险当警惕 2013-02-07 | 在房地产市场信贷仍处于比较疲弱的当下,美联储压低房地产信贷利率是房地产回暖的关键,未来一旦国债收益率大幅上升必将带动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上升,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有可能对房地产市场、消费以及美国经济形成新一轮的冲击。 | | | ·让房价回归理性 供给管理更有效 2013-02-06 | 高房价是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果不改变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思路和供给模式,不对房地产制度进行彻底改革,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化仍难以根本解决,在这方面供给管理远比需求管理更有效。 | | | ·如何看待中国式货币超发 2013-02-05 | “中国式货币超发”的逻辑背后,是央行货币政策不独立、经济结构性失衡和金融体系发展严重滞后综合作用的体现。如果不改变对投资的过度依赖,不促进金融领域全方位改革,“货币超发”仅靠央行控制货币发行和信贷规模并不现实。 | | | ·量化宽松不是美国走出危机的出路 2013-02-01 | 量化宽松无法对冲债务“去杠杆化”,更不是让美国真正走向复苏的正确出路。如果美国不从根本上改变债务依赖型增长模式,调整财政收支结构,美国经济乃至全球将为此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 | | ·全球“去杠杆化”进程才刚步入下半场 2013-01-31 | “去杠杆化”绝非仅仅靠财政紧缩就能达成的。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度依赖政府举债的经济增长模式,调整财政收支结构,重估福利制度,恐怕“悬崖式”冲击还会不断上演。 | | | ·安倍新政恐提前引爆日本慢性债务危机 2013-01-30 | 更危险的是,在国民储蓄率趋势性下降,以及贸易赤字急剧恶化的情况下,安倍政府推出的无底线的刺激政策,很可能让日本长期的经济衰退和潜伏的慢性债务危机提前被引爆。 | | | ·全球经济将经历被压制的复苏 2013-01-29 | 2013年受益于主权融资境况的改善,全球经济可能优于2012年,但发达国家去杠杆化所引发的财政紧缩、消费紧缩将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持续影响,并对可持续复苏产生压制,真正启动新的稳定增长之路依然并不好走。 | | | ·2013是全球经济转折年吗? 2013-01-28 | 我们对危机的严峻性和长期性估计依然不足。与历史上几次大的经济复苏周期相比,这次复苏周期是非常漫长的,也是非常艰难的。 | | | ·新一轮通胀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新隐忧 2013-01-25 | 随着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大潮的来袭以及2013年全球经济回暖信号增强,全球的产出缺口回补将推动通胀总水平结束一年多来的下降趋势,进入新一轮上升通道,中国需警惕开始逐步增强的内外通胀压力。 | | | ·短期工具引导货币调控市场化 2013-01-25 | 尽管这离真正的货币市场化还有相当距离,货币调控也将面临更复杂的挑战,但中国货币政策由“被动”转向“主动”的窗口期正加速到来。 | | | ·治理产能过剩不能只靠提升产业集中度 2013-01-23 | 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可能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我国 “过度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的增长模式难持续。 | | | ·债务危机下一站会是新兴经济体吗 2013-01-23 | 发达国家普遍推行量化宽松,新兴经济体在对冲外部流动性时,看似紧缩力度加大,但主要仍依靠量化措施,而且前期救市释放的大量资金远未消化。 | | | ·中国货币发行机制改革窗口临近 2013-01-23 | 中国货币发行机制改革时间窗口正在临近,央行不再承担买卖和对冲外汇的角色,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将不再遥不可期,到底是以什么来确定基础货币的投放,提高货币乘数是下一步改革的目标。 | | | ·中国资本能否创造新的全球化红利 2013-01-21 | 相比过去,我国凭借低成本优势给外来资本带来的利润正在减少,但就此认为我国不再对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吸引力也过于悲观,我国依然是全球最受青睐的投资目的地之一。原因是“中国需求”的巨大驱动力,中国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仍能够继续吸引全球企业。 | | | ·中国经济新考题:重筑比较优势 2013-01-21 | 展望2013年以及更长时期,中国经济还将继续面临长期重大挑战,特别是在构筑新的比较优势方面。 | | | ·雾霾凸显中国“生态赤字” 2013-01-15 | 我们所有的生态足迹恰恰是造成污染的源头,而控制环境和生态污染必须从生产、消费、能源、环境、制度等层面入手,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 | | ·谨防日元引发汇率战伤害全球经济 2013-01-11 | 新一轮全球性货币贬值有一触即发之势,其最大的引发者可能来自于日元。如果日元大幅贬值很可能引发与之贸易联系密切国家政府的反弹,导致更多国家对汇率市场的干预。 | | | ·全球低利率时代将一去不返? 2013-01-11 | 未来十年,全球可能普遍进入利率上行通道加之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因素,过去几十年中压低利率的全球储蓄与投资长期趋势将发生逆转。世界可能即将进入投资需求大于储蓄意愿的新时代,这种局面将推动实际利率上升。 | | | ·经济增长更需着眼供给 2013-01-08 | 我们还需着眼于供给,放松政府管制和直接干预,重视微观主体的税收激励,鼓励技术创新和要素效率才能打破影响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真正释放生产力。 | | | ·到底有多少美债“悬崖”可以重来? 2013-01-07 | 美国必须认识到,现在是必须改变“寅吃卯粮”的债务依赖型模式的时候了,“小修小补”,甚至“拖延战略”根本难以打破“财政悬崖”的恶性循环,唯有彻底改革美国财政体制才是真正解决 “财政悬崖”的治本之策。 | | | ·货币加杠杆无力解决债务去杠杆 2013-01-07 | 用财政赤字和释放货币来创造有效需求的方式并不可行,总量刺激之于全球失衡以及根治各经济体内多年顽疾帮助十分有限。解决债务危机从来就没有速效药,各国需要的不是货币的刺激,而是一场漫长且非常痛苦的经济结构重建。 | | | ·量化宽松难有效对冲债务 2013-01-07 | 面对债务持续飙升的局面,发达国家央行相继展开前所未有的量化宽松竞赛,不断地挑战货币政策底线。然而,“货币加杠杆”难以根本解决“债务去杠杆”,货币政策逐步失效可能是最令人尴尬和感到困惑的事情。 | | | ·美国并未真正躲过“财政悬崖” 2013-01-04 | 现在是美国必须改变“寅吃卯粮”的债务依赖型模式的时候了,“小修小补”,甚至“拖延战略”已难以为继,躲过“初一”也躲不过“十五”,唯有彻底改革美国财政体制才是真正解决“财政悬崖”的治本之策。 | | | ·尽力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2012-12-31 | 央行须强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的结合运用,通过市场化来配置资源,使资金信号、资金成本反映真实社会和实体经济的需求,通过市场化的引导和配置,促使资金能真正配置到所需要的地方去,而不至于使一些资金过度地流到虚拟经济中。 | | | ·全球通胀将由下降趋势转为上升通道 2012-12-26 | 随着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QE)大潮的来袭以及2013年全球经济回暖信号增强,全球的产出缺口回补将推动全球通胀总水平结束一年多来的下降趋势,进入新一轮上升通道,中国需警惕开始逐步增强的内外通胀压力。 | | | ·货币“稳中趋紧” 信贷“稳中偏松” 2012-12-24 | 货币政策更多的是总量政策,无论是存准率、利率还是公开市场操作都属于总量调控,结构性政策需要靠信贷政策来解决。但从目前状况看,由于信贷投放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并不均衡,中小企业信贷获取难度明显大于大型企业。 | | | ·“中国需求”应引导中国创新 2012-12-21 | 国本土企业必须思考如何更加贴近市场,如何通过加大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技术突破,着手建立产业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技术升级、产品升级进而引导中国需求结构升级,在“中国需求”推动下的“中国制造”将具有更大的创新活力。 | | | ·看清未来全球金融三大趋势 2012-12-20 | 各国经济复苏的差异性、不同国家宏观政策溢出作用,以及资本流向的改变都会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新的调整和动荡。 | | | ·主权债风险是日本新政府“头号大敌” 2012-12-19 | 任何风险承担都有限度和临界值,日本如果不实现重整财政,重建经济,还继续在量化宽松刺激的老路上继续走下去的话,那么在未来日本贸易形势急剧恶化,并可能导致日元大幅贬值之时,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临界点将会提前到来。 | | | ·西方国家政府债务危机的隐性诱因 2012-12-19 | 在避免养老保障制度、养老金制度“碎片化”的同时,必须预见到未来中国可能面临的巨额养老赤字引发的财政危机,否则的话,一旦危机显露恐怕就为时已晚了。 | | | ·美国债务风险最后由谁来埋单 2012-12-18 | 疯狂增长的巨额美国国债就意味着美国不断地把国家债务国际化,美财政悬崖最后结局可能是让债权人埋单。 | | | ·提高增长质量须从转变模式做起 2012-12-18 | 未来的中国必须告别只看“投入多少”而不看“产出多少”的增长模式。只有去掉水分和降低代价的增长才是实实在在的、高质量的增长。 | | | ·美联储QE4是向世界转嫁危机 2012-12-14 |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本质就是债务货币化,美国将“私人债务国家化”,然后将“国家债务国际化”,让别国为美国的危机埋单,美联储用巨额国债购买计划来支撑全球流动性战略,其背后是加速全球财富的转移和再分配。 | | | ·量化宽松依赖症 2012-12-14 | 在“滞胀”风险加大的背景下,QE4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更像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供给冲击,新一轮输入性通胀将进一步恶化新兴经济体经济形势,使全球经济复苏的环境变得越发艰难。 | | | ·中美制造业竞争核心:全球价值链位置 2012-12-13 | 让成本上升的压力成为一种有效的倒逼机制,下大力气向那些技术水平较高、规模报酬递增特征明显、产业盈利能力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当然,“淘汰”和“死亡”将会使这个转型和升级的过程变得更加痛苦。 | | | ·新兴经济体三大风险当警惕 2012-12-13 | 需要高度重视的是,经济、债务和金融风险稍有不慎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短期内亟须管控可能产生的风险,而长期看,加快调整失衡的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模式刻不容缓。 | | | ·债务货币化蕴含全球金融风险 2012-12-13 | 发达经济体消化政府债务、降低负债率是紧迫而又长期的问题。美国财政悬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日本逐步暴露的债务风险,一系列的债务问题正在困扰发达经济体,过度印钞和过度信贷不可避免地成为解决债务危机的政策工具。 | | | ·经济增长亟待弱化政府投资倾向 2012-12-12 | 中国不能再靠旧有模式实现经济增长,必须摆脱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弱化政府投资倾向,特别是对银行输血的投资体制进行改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喊了很多年,现在是该作出重大调整的时候了。 | | | ·新型城镇化须从土地确权上做文章 2012-12-11 | 新型城镇化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是因为它能够打破二元失衡,创造新的要素组合。事实上,二元结构失衡是中国内部失衡的最大症结所在,它同时锁闭了中国经济成长阶段最重要的内需增长。 | | | ·“强资本弱劳动”格局亟待扭转 2012-12-07 | 由于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不断下降,“强资本弱劳动”趋势也不断强化,这不仅使中国经济转型困难,也阻碍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步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