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上周末同时降息降准,试图为股市吃下定心丸,但周一市场并不领情。“双降”对于银行体系而言则是喜忧参半:定向降准可让银行体系资金面趋于宽松,使符合定向降准要求的银行释放出更多的可用资金;但对称降息使银行息差趋于收窄,对净利润增长形成压力。
今年以来,央行已全面降准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5个百分点,力度之大只有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可比拟,当时央行于3个月内下调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此次定向降准使大部分城商行、农村银行和财务公司受益,有助于信贷资源向小微、“三农”企业倾斜。然而,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并不在此次定向降准的范围内,而且大行和全国股份制银行存款占国内银行存款总量75%以上,说明此次定向降准适用的资金面只是一小部分,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定向降准的作用。对商业银行而言,定向降准的信号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表明央行维持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的意图,不希望资金面过紧导致市场利率上升过快,增加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由此可见,央行维持市场利率相对宽松的目的不会改变,货币政策空间尽管已经收窄,但不会转向,市场利率将保持在较低水平上的震荡态势。
银行贷款定价一般相对基准利率上浮,期限较长,贷款基准利率下降对存量贷款的收益率影响较大;而存款期限较短,重定价较快,因此即使存款基准利率下调了,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影响下,存款利率成本难以同比例下降。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央行对称降息将导致银行息差收窄。银行去年净利润基本为个位数增长,而自去年11月非对称降息以来,今年又连续3次降息,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合计下降115基点(bp),目前为4.85%;1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合计下降100bp,目前为2.0%,已为2004年以来最低水平。为缓冲降息给银行的影响,银行只能通过资产负债结构和加快转型予以应对,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增加高收益资产投放占比,提高资产的总体收益水平,如提高贷款在总资产占比;二是促进负债来源多元化,通过批发负债等手段控制负债成本,适时吸纳低成本的市场资金,降低对传统存款的依赖,控制整体负债的成本;三是提高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效率,加强对市场利率水平的前瞻性研判,主动调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提高整体收益;四是加快银行转型力度,提高资产管理等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降低对净利息收入的依赖。
从降息后挂牌利率看,此次降息后我国商业银行形成了3个存款定价梯队,第一梯队是五大国有银行和招商银行,其3个月、6个月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较基准利率上浮16%、14%和13%,两年期定期存款上浮6%,活期和三年定期存款利率均不上浮;第二梯队以光大、中信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为主,一年期以内定期存款利率均上浮25%,活期存款利率基本上浮10%,两年以上定期存款利率上浮比例集中在8%-15%;第三梯队以宁波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为主,其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30%左右,2年期和3年期上浮25%左右。上述三大梯队代表当下我国银行业的基本格局:国有银行资金实力雄厚、网点分布广泛、客户基础较好,具有明显的定价优势。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作为后起之秀,具有全国性的分支机构布局、产品创新较快,但是资金实力、网点数量仍不及大行,需要较大行具有一定价格优势以吸引存款。城市商业银行既没有资金优势,管理也不具有明显优势,因而需要以更高的定价留住存款。
目前,存款上浮比例上限已扩大至50%,从上述各行挂牌利率看,实际上浮到顶的银行很少,意味着各行执行差异化的定价策略。存款利率自主定价,对于银行而言是一把双刃剑,若定价不合理会对经营产生负面作用,比如定价过低有可能赶走客户;定价过高导致负债成本过高,迫使贷款定价提高,导致逆向选择产生更高风险。因此,定价合理性的把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一项艰巨挑战,需要未雨绸缪做好准备,避免盲目抬价,导致恶性竞争;制定差异化的定价策略,不要盲目跟风,让定价更好地与服务产品结合起来,才能“适者生存”。
此次降息之后,由于基准利率下降,客户对存款利率的上浮比例要求会提高,导致银行对存款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要防止引发恶性竞争,存款的稳定性关系到银行业的稳定,关系到金融经济的安全。若小银行因为存款较少,寄希望于提高存款定价吸引资金,一方面会导致银行无法消化高成本的资金,提高贷款的风险偏好导致不良贷款;另一方面会扰乱银行业秩序,加大存款波动,甚至引发存款价格战,危害金融安全。因此,银行要制定与自身实力相适应的发展目标,不好高骛远、盲目扩张,否则会扰乱金融秩序。上世纪9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利率市场化后,由于银行业过度竞争而导致大量银行倒闭,便是前车之鉴。
此次“双降”,对于银行业总体而言挑战大于机遇,银行盈利增长的压力继续增大,加上今年以来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今年上市银行中出现利润负增长的可能性大增。在利率市场化、资金脱媒、互联网金融三座大山的压力下,银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当前是银行业转型的最佳契机,因为只有压力才能迫使银行变革,向财富管理、投行业务、金融市场等轻资产的中间业务转型,提高服务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而不能再依靠过去那种挣息差的模式。未来,银行的每一分利润都是靠服务和创新挣出来的,而不是等着客户送上门,或者是靠拉存款就能挣钱,未来银行需要靠管理和人才实现转型,制度和文化是基础,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好的机制才能激发人的活力。在未来10年,转型成功的银行将从黄金时代进入白银时代,否则将进入冰河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