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神州专车发布一组主题为“Beat
U,我怕黑专车”的海报,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中广为传播,成为网络热门话题。这组海报中,众多名人手持的带有“U”字母的警示牌,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专车市场另一个主力玩家Uber——由于Uber的私家车接入模式被认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司机和车辆的安全保障,神州专车这组海报的指向性似乎更是确凿无疑。
对于这场“专车大战”,从一众网友的或调侃,或“调戏”的表达,到业内人士基于专业知识进行的分析,都不乏精彩之论。表面上看,“专车大战”点出的是公众非常关心的专车“安全”问题,实质上击中的却是专车法规尚未出台、相关监管亟待规范的尴尬现实。此前一些地方发生出租车司机与专车司机对峙事件,提醒相关管理者应以发展的眼光、疏导的态度,厘清诸如行业竞争、业内竞争以及行业规范等问题,而不应因为各样问题的存在,简单粗暴“封杀”了事。概而言之,必须让市场的归市场,监管的归监管。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国内专车市场烽烟四起,专车法规尚未出台,神州专车一系列以“安全”为主题的推广无疑是在进一步明确与竞争对手的差异,试图通过“安全”这一核心问题为专车重新定义。无独有偶,针对近期几家专车企业悄然提价,法律界人士表示,这些行为部分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但却难以定性为“消费欺诈”,因为司法上较难认定,“关键在于专车目前还没被政府广泛接纳,相关的引导和规范工作也无从谈起”。如此这般,从专车“安全”到涉嫌欺诈,相关方面显然应该尽早出台法规、制定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排解公众现实需求。
比如应做好“事前监管”,针对专车司机的驾龄、驾驶技术、驾驶记录等应该明确具体的要求,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乘车人员的出行安全。同时加强“事中监管”,要建立起严格而细致的处理骚扰、纠纷以及伤害事件的规范,防止专车公司以及专车司机任性而为。还有要做好“事后监管”,在移动互联技术、数据分析技术都如此发达的现在,为每一辆专车、每一位司机都引入公开的乘客评价机制,让举报、评价成为决定专车、司机去留以及“好评”的标准,也都不是没有可能。面对应公众需求而“茁壮成长”的专车市场,相关方面继续尽早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管理规范,在确保公众出行安全的同时,确保市场正常发展。
至于专车公司之间利用广告等方式进行的“互撕”,只要是不触犯相关法律法规,常识而言更多属于市场行为。不管是“互撕”还是比拼补贴,只要没有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相关监管部门不妨多一些静观、包容。只要相关方面能够用严格监管兜底安全、调解纠纷、呵护市场,剩下的,公众完全可以用脚投票。伴随新技术发展及应用而“水涨船高”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理应为公众安全、便捷出行以及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更多可供选择、安全无虞的可能。
相关方面若能尽早界定自己在此番“专车大战”中至关重要的角色定位,实在是善莫大焉。建立在角色定位基础上的让市场的归市场、监管的归监管,才能承载起公众以及市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