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昨天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通知提出,为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工信部,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对国家重大发展专项,以组建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领导小组的方式进行统筹安排,最早始于半个世纪前的“两弹一星”工程。这项经“两弹一星”工程成功实践的制度,改革开放后在两个“863”计划中得到进一步强化与完善。本次成立的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层级更高,任务更重,领导统筹功能也要高于“两弹一星”和两个“863”计划。该领导小组主要承担制造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制造强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对制造强国建设所涉及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落实检查,以及跨地区、跨部门重要事项的战略谋划和协调。
5月19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引发全球经济界尤其是欧美经济界的高度关切,国内外舆论一致将该规划视为中国版“工业4.0计划”,此前,世界上只有制造业大国德国提出了工业发展“4.0计划”。在国家层面组建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既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以举国之力办大事的传统体制优势在新形势下的发扬光大。
说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国际社会不会有疑义。由于衡量制造业强国有一套复杂、复合的评价体系,该体系主要由西方国家制订和解释,说中国已步入制造业强国俱乐部且发展后劲十足,国际上肯定有人认为言过其实,国内也可能有人并不认可。其实国人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至少在高铁、核电、火电、电讯工程、高端船舶、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工程装备、数控机床等诸多制造业门类中,中国有的已经引领世界水平,有的已可与世界一流水平并驾齐驱。
国际制造业界有个不成文的约定,衡量一国是否已步入制造业强国俱乐部,成套装备制造产出要占到该国工业产出的20%。按此标准作单一性衡量,中国去年成套装备制造产出占GDP的比重已高达30.4%,远超德国居全球第一。对于“中国制造”,国人需要建立起三个新的概念,一是中国制造早已迈过了“3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门槛,更非玩具、纽扣的代名词;二是中国制造在大多数工业领域,已开始输出成套装备、生产设备、生产标准和技术维护方案,而不只是抛卖产品;三是中国出口已不是“地摊货”的代名词,在中国制造的外贸构成中,机电等高附加值产品已占到六成左右。
制造强国建设一定是内部和外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在随后数年不断发酵、蔓延和发展的结构性经济病症,以及症状的不断加剧与恶化,迫使中国政府和制造业界痛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升级,尤其是更新发展理念与理路,这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最大的内因。
此外,十年后的制造强国一定是“智造强国”,未来的制造强国之“强”,从现有工业升级趋势把脉,着重体现在一个“智”字。既然未来制造的本质乃“智造”,其产品功能自要着重体现于智能。目前我国互联网应用水平和应用技术水准,以及对“互联网+”的应用实践能力与应用范围,都将直接助推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实际效果。作为互联网应用的后来者和应用创新的领军国,中国构建“智造强国”的现实基础及发展后劲皆得天独厚。
由于制造业空心化等因素,美国除个别领域外,制造业整体上料难有大作为。未来世界上,比拼谁先成为“智造强国”,很可能将在中国和德国之间进行。中国的优势是资源整合及战略实施的组织化程度高,德国的优势是市场配置资源能力强,中国若能扬长避短,制造强国建设有望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