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暗箱”已久的住房公积金信息正在走向透明。据6月7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今年4月以来,我国31个省市区中,30个已向社会公开其公积金信息年度报告。目前还未公开的广东省也已完成年度报告的准备工作,最早本周可以披露。
从“暗箱”到透明,是最底线的社会要求——只要是法治社会必须如此。然而,公积金信息透明来得还是稍微晚了些。
按照今年2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以及央行三家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住房公积金信息披露制度的通知》,地市公积金中心的年度报告应于每年3月底前披露;省市区住房公积金汇总信息应于每年4月底前披露;全国住房公积金汇总信息应于每年5月底前披露。由此看来,目前地市、省市区公布的信息已经滞后。
但公积金信息透明还是值得肯定的,至少人们了解了各省市区公积金最基本的情况——譬如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有1.1亿人,全国公积金资金平均运用率为66.7%,运用率最高的是重庆(95.38%)、最低的是山西(24.66%)等。尽管上述数据粗疏,但可以让普通民众对公积金的使用概况有最基本的评判,这就是透明的好处。
需要看到的是,公积金仅有粗疏的透明还远远不够。因为它不是事不关己的美学叙事,更非抽象的经济学数字,它牵涉到缴存职工的切身利益,一分一厘都关系到职工福利和民生福祉。大家都期盼公积金政策设计得更合理,更契合缴存者利益。
有鉴于此,国家应对公积金缴存、提取、使用及增值途径,进行全方位的战略筹划,以期让公积金释放出更系统的红利效应。
就政策层面而言,公积金亟须做到名副其实。首先是公积金的“公”——公共、公正和公开,公共和公正是一体两面。不含广东在内,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只有1.1亿人,凸显公积金的公共性和公正性不足。
当前,有些企业职工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缴存,享受不到公积金的待遇,这也表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有缺失。此外,公积金缴存额度也存在巨大差异,有些央企公积金缴存变成了特权福利,这也体现出公积金公正性的严重缺失。而公开正是凸显公积金公共性和公正性的前提。
其次是公积金的“积”,即资金池的积累,从中既可窥见公积金缴存与使用情况,亦可了解各地公积金增值保值情况。
就现实而言,公积金亏欠、休眠都不正常,无论公积金还是其他公共性基金,有积累、有流动、有收益才正常。
民众对于公积金的诉求有三:一是实现最大限度的政策全覆盖,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公积金政策;二是缴存比例不能多寡不均;三是提取程序要简化,提取项目要多元,提取额度要适中,要充分发挥公积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作用。
但实际上公积金的作用还很单一,在政策设计者那里,它还是被当成了楼市调控的工具,并随着政策主导的市场杠杆而动。这从今年各地纷纷放宽公积金提取条件来释放楼市刚需就可以得知。
如果公积金仅仅只是楼市刺激的道具,那么它的作用就被打了折扣。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引导下,也会衍生出不公平。一是真正有刚需诉求的人可能没有缴存公积金,他们享受不到公积金房贷待遇,亟须安居的弱势群体难以获得公积金贷款的安居福利;二是公积金有可能助长某些群体的炒房行为,制造新的楼市泡沫。
如果说前者只反映了权利方面的不公,后者则更为严重,可能导致市场的失序。
正因为此,公积金数据的透明还只是第一步,建立起覆盖更广和更加规范的公积金使用制度才更重要。此外,公积金的使用范围也可以拓展,从住房消费可以推广到更多的民生救济,并简化其提取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