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些外媒称央行近期向部分商业银行定向实施了规模达到千亿的正回购操作,价格为市场利率,原因是这些银行的超储上升过快,造成了比较大的财务成本,只能请央行出面把水给收了回去。
不就是央行定向调节一下流动性么,有什么好奇怪的?但是一些渠道流传出的数据却让我们心惊,一些券商研究的数据显示,当前主要银行的超储率已经达到了4%以上。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上周五在上海披露的数据则是,4月末银行业机构超储率为3.3%,比一季度末整整高了1个百分点。
由于非银同业存款今年纳入央行的存款统计,但并不缴纳存款准备金,所以剔除这部分存款后银行业实际的超储率只会更高,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专门注明了这一点。具体会高到什么程度?我们并不知道。
这是个什么概念?这说明,今年以来主要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下降的2个百分点中,至少有一半左右趴在银行账上用不出去,结果体现为超储率的大幅上升。由于超额准备是银行在法定准备外自愿持有的准备金,这也间接证明当前商业银行资产扩张的意愿并不强烈。要知道,央行只给超额储备支付0.72%的利息,而银行吸收存款的综合成本率在2%-3%。手里有大笔超储的银行会怎样坐立不安,我们不妨想象一下。
正因为如此,从4月初以来我们能够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利率走势。一是步步下行的银行间市场利率。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为例,4月初到现在主要品种的利率都下行了接近一半,3月期Shibor从3月底高峰的4.8%一路下降到现在的2.8%,而且还有下降的空间。二是基本持平的信贷市场利率。1年期的贷款基础利率(LPR)在最近两个月只下行了25个基点,从5.3%降到5.05%,紧跟降息幅度。
考虑到还没有抬头意愿的物价指数,央行回收部分流动性确实是必要之举。因为当下经济面临的问题相当复杂,一方面三期叠加制约了社会信用链条的继续扩张,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通缩压力也让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更为依赖。在这种环境下,任何央行在把握货币政策走向时都会更加审慎,一些市场人士认为美联储在加息问题上宁可失之于宽也不可失之于紧,理由正是经济再次探底带来的成本将是不可估量的。
要怎样才能打通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下降和信贷市场利率降幅不大之间的“肠梗阻”?这可能是眼下最为迫切的实际问题。但从目前来看,除了做足功课静候结构调整发挥作用和经济周期完成轮回之外,尚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可用。不过好消息也并非没有,至少政府债券置换等旨在中期结构调整的动作,都已经在向前推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