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者做决策前,一般会给予目标公司合理估值,主要参考指标有市盈率、市净率和市销率,当交易价低于估值时,才会买入并持有。那么,对于当下火爆的创业板市场,这些指标适用吗?
首先,市盈率(PE)并不适用。目前创业板PE约为130倍,有种说法认为这意味着130年后才能收回投资。其实这种说法有些片面,其前提假设是业绩在未来130年中不增不减,股价不升不降,全靠股利分红取得回报,到时累计分红正好等于投资本金。但事实上没人把股票当国债来持有,大家买股票是来赚取买卖差价的。况且,股票炒的就是预期,拿市盈率来说事,就会不自觉地盯着历史业绩,却忽视了未来潜力。对创业板中的新兴企业,若用传统企业静态市盈率的办法来估值,显然是用错了地方。
其次,市净率(PB)也不适用。印钞机的好坏应看能印多少钞票,并不是购买成本。市净率高并不意味着投资价值低。比如贵州茅台PB高达5倍,但其净资产收益(ROE)高达近30%,ROE/PB约为6%,6%的倒数约为17倍,也就是目前贵州茅台的PE值。所以说,PB指标和PE指标是相通的,主要适应于经营比较稳定的传统企业。
那么,市销率(PS)呢?市销率是市值和收入的比值,一般而言,数值越小,说明企业营收相对较大,投资价值相对较高。市销率着眼于企业营收指标,比前两个指标更适用一些。毕竟,除了金融投资企业以外,盈利总归来源于收入。比如贵州茅台,每卖100元可净赚约50元,利润率高达约50%,但不可能超过收入,净赚101元。因此,新兴企业哪怕目前不赚钱,但起码收入要说得过去。
沪深上市公司总收入今年可达30万亿以上,目前沪深总市值约60万亿,A股整体市销率约为2倍。去年A股整体利润率约为8.3%,用市销率除以利润率,比值为约24倍,也就是目前A股的整体市盈率,这是市销率和市盈率之间的勾稽关系。可见,如果一个行业利润率较高,那么市销率可稍高些,即较少的收入可提供相对较多的盈利,把估值降下来;反之,行业利润率较低,市销率就不能高。由于我国企业利润率普遍为5%至10%,因此1至2倍的市销率比较合理。
不妨拿两家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和京东商城作为参照样本:京东去年净收入1150亿,交易额2602亿(自营+平台流量),尚未盈利,但据商业行业平均利润率水平,以1倍的市销率匡算,京东的合理估值约为2000亿。目前其在纳斯达克市值约为460亿美元,考虑到京东有自己的物流体系,实质上是“1个商业公司+0.5个物流公司”,在商业流通全产业链上可获取更多盈利,因此目前京东的市值被低估了。
阿里巴巴2011年后才开始盈利,去年实现商品成交总额约2.3万亿,由于阿里的商业模式是从交易中收取佣金(或营销费),2.3万亿并非其净收入,但如以商品成交总额拟合净收入,考虑到阿里要和卖家平分产业链环节利润,以市销率0.5倍匡算,阿里巴巴的市值约为1.2万亿。目前其在纽交所的市值为2200亿美元,与前述估值基本相当。但考虑到阿里巴巴已成为一家集金融、娱乐、影视、旅游、教育、医疗等业态的超级生态公司,其目前的市值也被低估了。
可见,对某些互联网公司,市销率虽不能决定一切,但可参考。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类互联网公司必须是在存量的盘子里,与传统企业争抢市场份额的公司。比如电子商务,改变了销售模式,却基本没改变产品本身,所以可用这个行业的利润率水平为基准来估值。美国本土企业利润率普遍比我国企业高,所以亚马逊的市销率约为2倍,尽管从未盈利过,但不妨碍其股价达到每股420多美元。
但眼下还有大量增量需求的互联网公司,如视频、网游手游等企业,其本身就是全新产业,没有什么原有模式可供参考。对此类互联网公司估值,市销率也不一定适用了。去年我国创业板公司合计收入为3678亿,加上今年上市的四五十家,目前总收入约4000多亿,但总市值已达约6万亿,整体市销率高达约15倍。如此高的指标,撇开利润不说,单从收入角度来看,现阶段性估值似已过高了。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高估总有高估的理由。企业家刚开始创业时,同样也会对前景高度乐观,对自身高度自信。资本市场的高估,如果利用得当,合理引导,会形成牵引新经济增长的引擎。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残酷,甚至有点血腥,但大浪淘沙后,资本的力量会让伟大的公司得以脱颖而出。就像经过纳斯达克泡沫的洗礼,苹果、微软、谷歌、脸谱、英特尔等变得更强大了。
所以,坦率地说,创业板是少部分专业投资者拿出一部分闲置资金去参与的市场。如果普通投资者耐不住寂寞和诱惑非要参与,最好投资创业板ETF基金或类ETF基金。这是因为,只要不断有创新公司登陆创业板,哪怕淘汰率再高,创业板也不会倒下,基金就不会亏。我们有理由乐观地看好创业板,因为中国企业家创业激情不会输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