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昨日(19日)正式下发《中国制造2025》,包括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十大重点领域成为中国制造未来发力的支点。工信部部长苗圩说,“互联网+”将是推动中国制造业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最大催化剂和引擎,而突破口就是智能制造。
这是一个中国制造的王牌计划,其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中国制造必须从对劳动力、资源和环境的透支中走出来,重新设计中国制造的名片。过去这两三年,高铁初步鼎新了中国制造的低端形象,但还远远不够,一个马桶盖就搅得中国制造不得安生。独木不成林,中国制造要比肩德日制造,还需要更多“高铁”站出来。
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是众望所归,但如何实现则是另一个问题。政府抛出一揽子的战略规划,对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进行研发扶持,对竞争环境进行规范和优化,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中国也不例外。在要素、土地、税收、信贷、股市和法治上予以支持,这都是市场可以预见到的。
培育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政府积极发挥作用,世界不是没有成功的例子。这也是经济学家林毅夫一直坚持的新结构主义立场,政府有意识地引导产业升级,负责在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的内在协调问题,契合“经济发展连续性的结构变化”。
对我们有利的是,中国制造仍是赶超经济,对未来产业的轮廓有后发优势。但政府总是能够准确判断出哪里需要加大投资,知道哪些产业需要升级,是一个不太靠谱的假设。光伏产业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因此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的扶持,是一柄双刃剑。若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必须拉上市场一起干。
拉上市场一起干,就意味着政府只负责制定规划,而不是大包大揽,选定若干重点企业大力扶持,将产业升级的希望押宝至此。虽然中国制造2025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典型,但必须也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政府应做好本职工作,致力于市场环境的建设,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保证技术、人才、知识的自由流动和转化畅通,促成一个诚信和公平的交易体系,严格以“三个清单(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来对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得企业没有后顾之忧,使得企业愿意投资实业,使得创新能够获得匹配自己奉献的利润回报。能否在十多年前发掘阿里巴巴和马云,不是政府的擅长。能否营造一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搞所有制歧视、刺激无数阿里巴巴和马云的市场环境,才是政府的擅长。
如此,拉上市场一起干的意思就很清楚,政府在要素、土地、税收、信贷等支持上,面向的是整个市场和产业,而不是具体的心仪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