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好漏洞,打车才有“互联网+”
2015-04-29    作者:吕晓勋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字号

  用打车软件叫车,已成为很多人的出行选择。然而,这一连接司机与乘客的“双向平台”,却被部分“黑车”瞄上了,打车软件成了一些人非法揽客的工具。

  应该说,打车软件的出现,体现了互联网技术创新的巨大潜力:给乘客节约出行成本,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服务,司机也减少了空驶率,提高了收入。但是,无论对司机信息的检查审核,还是开车过程中的监督约束,乃至事后的乘客反馈,打车软件都需要有一套全面、细致、明确的管理制度。这既是维护司机、乘客的利益,更是自身生存发展的关键。

  打车软件变成黑车的“揽活利器”,凸显了管理上的漏洞。借来证件即可注册,报废出租车号仍可抢单,审核以网络方式为主……账号注册审核把关不严、数据库更新滞后、动态监管不力等问题在一些打车软件公司客观存在。当“互联网+出租车”将一个行业推到了转型升级的“风口”,要想真正“飞”起来,还得先补好自身的短板才行。

  问题不仅如此。去年打车软件烧钱“请全国人民打车”之时,很多乘客站在路边看一辆辆空车驶过就是不停的场景,提示着“招手叫车”的传统需求如何满足的问题。而司机一边开车一边抢单,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更有人指出其中的“伦理风险”,打车软件让司机合理甚至合法地挑选乘客、挑选路线,这是否是变相拒载?可以说,打车软件要真正成为大众选择,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但有风险,并不是说就要将打车软件一棍子打死。漏洞的存在,需要亡羊补牢。不仅是打车软件,更多新技术带来的变革,都会有漏洞风险。比如,拼车软件、专车软件,引发“出了事故谁负责”的问题;网络支付方便快捷,安全风险却不容小视;再如,“谷歌眼镜”一时风靡,怎么保护个人隐私?无人驾驶汽车或会出现,交通规则怎么修改?新技术的使用,总会有一个探索的过程,谁的成长过程中不会出点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呢?

  用软件打到黑车,投诉有难度、监管有空白,其实也是给管理者提了个醒儿。不是闭上眼睛、塞住耳朵,或者一脚踢开,问题就会自然而然过去的。主动适应、积极变革,才能形成一个包容的政策环境、形成一种积极的政策导向,既能激发创新潜力,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互联网+”成为浪潮,社会管理怎么可能置身事外?不管是网格化还是大数据,或者是制度与方式的升级,主动拥抱“互联网+”,经济社会的管理才会进入一个新的水平。

  有关打车软件的争议,从它出现起就不曾断绝,也正是在一次次的质疑和碰撞中,相关企业和主管部门都从各自的职责出发,对这一新事物进行了规范和完善。“网络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我们必须确保,那些旨在保护安全和生活品质的法律,不会以创新的借口被抛弃。”希望对“黑车抢单”事件的处理能有下文,更期待“指尖打车”能真正改变我们的出行。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频道精选:
· 【思想】网店补税是义务政府减税是动力 2013-06-14
· 【读书】人类还能接受最节约能源的生活方式吗 2015-04-28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华润置地慈溪一楼盘陷质量纠纷 2015-04-28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