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国资委已经委托七家会计师事务所,审查大型国企在海外的资产。三家会计师事务所将对多家国企在离岸的投资进行审查,另外四家则针对一些大型和重要的国企进行审查。审查工作将在今年开始,这是国资委首次向国企在海外庞大的投资进行审查。
根据国资委统计的中央企业境外经营单位资产总额占全部资产总额12.5%的比例计算,110多家中央企业截至2013年年底的资产总额为35万亿元,那么,境外资产总额将超过4.3万亿元。可是,就是这么一笔数额巨大的资产,按照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披露的信息,竟然“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审计”。
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来,央企在海外的企业,到底出现了多少问题,到底出现了多少资产损失,到底导致了多少国有资产流失,一直是一本糊涂账。如中国中冶、中国铁建、中国建筑、葛洲坝四家央企因为利比亚政局动荡搁浅的在建工程总金额就达人民币400多亿元。后来虽有所赔偿,但最终获得的保险赔付不过只有4亿元而已。又如前些年多家央企在海外进行的套期保值业务,也因为判断和操作失误,损失也都在数亿、十几亿、数十亿以上。更加令人担心的是,有些央企在海外的机构,已经变成了腐败分子侵吞国有资产、向海外转移资产、与境外不法分子勾结损害国家利益的暗道。
要知道,央企境外资产的安全性、效益性如何,不仅关系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也关系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局。如果对央企在境外的企业和资产情况不了解,对可能存在的漏洞不清楚,对容易发生的问题不掌握,那么,中国企业“走出去”成功的概率就会越来越低。为什么包括央企在内的中国企业经常会出现境外投资失误、效率不高的问题,就在于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甚至把问题当成绩、把失误当成功。
面对央企境外投资经常出现失误和损失,国资委也于2011年连续出台了《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对央企境外资产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中央企业是其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主体。中央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有关责任人员,管理不当,未履行对境外国有产权的监管责任,导致国有资产损失的,由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可是,国资委一直没有通过第三方对央企的境外资产进行过有效审计。因此,管理办法也基本成为摆设,对央企境外企业和资产没有形成足够的约束和监管。
所以,此次国资委对央企境外企业和资产通过第三方进行审计,也算是亡羊补牢,给央企境外企业和资产补上审计这一课,避免央企境外企业和资产继续游离于监管之外,从而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漏洞,堵住腐败问题发生的一个重要暗道。
需要注意的是,对央企的境外企业和资产进行审计,只是手段之一。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这样的审计要常态化,要定期进行。必要时,也可以不定期审计;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针对审计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更加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堵塞各种漏洞,封闭各种暗道,真正做到治标与治本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