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日(19日)决定,自2015年4月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中,对农村金融机构额外再降低1个百分点。有机构分析称,此次降准可能释放1.5万亿流动性。这次降准的效果比一般的降息还要强很多。
这个时候降准,显然与一季度的经济形势有关。前段时间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增速只有7%,进出口数据也同比出现下滑。从总体来看,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仍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如何防止经济转型升级过程当中经济进一步失速,则是未来必须考虑的问题。
今年以来,中央政府提出“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举措,鼓励传统产业升级,鼓励创新、创业氛围。同时,国务院相继出台降低商业用电价格等多项举措,着力减轻企业负担。不过,这些政策短期或许还难以对宏观经济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稳增长仍然需要速效药,需要更加富有直接效果的刺激政策。此前,中央政府已经出台了房地产市场刺激政策,这次又祭出金融刺激政策大幅降准,不到一个月已经打出了一套宏观经济刺激政策的组合拳。
这也引发了一些舆论的担心,认为可能会走宏观刺激政策的老路。其实不然,采取降准这样的速效猛药,并不违背本届政府的宏观调控理念,也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长远目标并不冲突。
从2013年以来,本届政府将经济结构转型视为历史使命。其主要思路一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减少权力对市场的干预;二是鼓励推动创新、产业升级等微观层面的经济转型。同时,也不排斥政府投资以及宏观调控等经济刺激手段,只是相比过去,更加具有针对性,并且克制使用。我们在看到本届政府挥出一套经济刺激的组合拳之后,还应该看到,这些政策从本质上来说,并不违反市场规律。如放开房地产市场限购,本来就是市场自由的一部分,此前的限购政策恰恰是歪曲了市场。而降准也是正当的宏观调控金融工具,我国的存准率本来就处于世界较高水平。
在本届政府的工具箱里,宏观调控的工具还有很多。问题在于用哪些,不用哪些,背后则是理念的差别。在这里需要担心的不是中央政府已经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而是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刺激政策。有一些地方政府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实现刺激政策的理念之变,还是习惯于用行政的力量直接干预市场,刺激市场。比如,中央强调创新,一些地方政府更喜欢做的不是尽快推进简政放权改革,为创新提供更加自由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而是更热衷于直接拿钱成立所谓的“创新基金”,直接去资助风险很高的创业项目,这就是越位了。另外,也要防止一些地方政府打着“振兴xx”的名义,直接去救助、帮扶那些所谓的困难企业。所以,在降准已经释放了强烈的稳增长信号之后,更需要警惕的问题正是,怎样约束地方政府放大、扭曲、变形的各种经济刺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