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上周刷新7年记录,一举突破4000点。周五沪指几经拉锯后,最终收盘在4034.31点。与此同时,围绕中国股市的喧嚣声又起。跳广场舞的大妈少了,新入市的90后多了,甚至有声音称股市的“动物精神”又回来了。当然,也有媒体开始关注嫩韭菜如何大战老韭菜。
这是久违了的中国股市新气象。在过去数年的沉闷之后,看涨的声音终于一举把看跌声挤到了角落里。在赚钱效应的刺激下,甚至有券商做起了“万点梦”,梦想着能在这场上涨大潮中实现资产翻数番的已不在少数。
当然,也有不少对这波上涨心存狐疑者。其中最大的狐疑声是,在经济指数并不乐观的当下,这波上涨是怎么起来的。很容易就获得的数据是,今年以及稍后几年,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并不是很理想。几天前IMF公布的预期是,新兴市场未来五年潜在增长率将降至5.2%;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政府也把2015年的增长率下调至7%。尽管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尚未发布,但可能放缓的预期声已透过不同管道释放出来。如果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那这晴雨表是不是出现故障了?
这“反常”的现象,甚至让一些经济学者,都因此没能抓住这波上涨机会。其实,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莫如说股市是经济预期的晴雨表,更准确说是钱的晴雨表。当钱向股市流时,我们预期的股市就要上涨了;当钱离开时,那就要担心会不会遭遇下跌。站在钱的维度,我们来看中国股市从去年以来的上涨,逻辑就清晰了很多。
证监会发言人将之称为“多种因素综合反映”,这综合因素包括“市场对经济增长‘托底’、金融风险可控的认同”,也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市场流动性充裕、资金利率下行、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盈利情况改善等”。换种思路,也不妨用一句话概括:经济下滑“催生”牛市。
何解?分两个层次:其一,经济下滑倒逼改革。这波世界性经济危机传导给中国的直接影响就是,外部市场陡然收窄了。中国的产能过剩等问题,让扩大内需、经济转型升级和改革,瞬间加速。新一届政府更是加大改革力度,改革措施频频出台,力度一个比一个大,降低了危机进一步下滑的体制性风险。其二,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市场主流。央行降准降息的信号让市场形成货币宽松的预期,这一预期自然也会反映在股市上涨上。
改革和宽松,严格说也还只是外在条件,要不没法解释为何会在2015年年初以来的节点才整体爆发。内在的动因则是股市上涨迎合了普遍的心理预期。在当前情况下,股市上涨是个好东西。一者可以部分恢复企业的融资功能,便于为经济输血;二者可以化解企业和政府的债务风险;三者可以降低资金外流风险;四者还迎合了全社会渴盼的“财富效应”。当各方都存在诉求时,这个好东西就很难不会被趋之若鹜了。
这样解释,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这波股市上涨已经成为趋势,更高的点位也并不是没有可能。即使仅考虑心理惯性,也不用担心近期就会来个从牛到熊的大逆转。但仍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前面谈过,股市是经济预期的晴雨表,股市当前的上涨,是以今后若干时间段经济的走势为基础和前提的。对未来经济和资金面的良好预期,铺垫了当前的牛市基础。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仍可作为下一步操作的依据。
这就是说,尽管过去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推高了股市,仍要看将来的多种因素是否能够继续支撑股市的高位运转。这些在资本市场上成功融资的企业,是否能够依托这短期的输血从而恢复自身的造血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国际上是否有漏斗过来抽血,国内是否有新的渠道(如房地产)吸取部分血液。要不,就很难说我们不会碰到一个新的大泡沫。
当然,对投资者来说,股市的熊牛,都有着适合自己的投资机会。熊市可以赚钱,同理,牛市也可以亏钱。关键是你要有自己的赚钱之道。如果是正在跳着广场舞而突然被赚钱效应吸引就匆匆奔来,那建议还是以广场舞为主业,不要盲目地成为被人收割的韭菜。那些以超高杠杆博取高收益的赌徒们,则真要认真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