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处置资产的两个选择
2015-03-30    作者:韩哲    来源:北京商报
分享到:
【字号

  日前,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上谈到地方债务危机时表示,我国地方政府不会走到破产就能把问题解决,“每个省下面都有不少资产,和其他国家不太一样。中国政府手里头资产太多,他们有处置的手段”。

  截至2013年上半年,地方政府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0.88万亿元。随着债务压力日益逼近和土地财政的风光不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如何持续,是一个不能小视的问题。如果不能给予有效的疏导,为了“开源”地方政府可能胡来,征收过头税和乱收费,从而让市场和企业承压日甚。

  为此,财政部已经表示,将进行1万亿元的存量债务置换,即将高息、短期、有隐性违约风险的债务,替换成低息、长期、有中央政府信用担保的债务。楼继伟也表态,视情况而定,也有可能准备进行再一步替换。

  存量债务置换,存在着诸多的道德风险和庞氏泡沫,最好的办法还是打存量资产的主意。

  地方政府手里掌握着的主要资产,一是项目,二是国企。在经济下行、资金收紧和债务刚性的情况下,原本顺风顺水的国企要么利润下滑,要么沦为过剩产能,甚至有些变成靠新贷还旧债、资金只进不出的“貔貅产能”。同样,那些有着不错“钱景”的项目,也在资金压力下面临骑虎和烂尾。一句话,地方政府的资产,打个比方,在经济上行阶段可能是100元,在经济下行阶段可能就值80元了。一方面是债务压顶,一方面是资产缩水,把地方政府逼到角落里的话,就必须处置资产了。但处置资产面临着两个选择。

  一是把项目出售,把国企卖掉。在上世纪90年代末,出售国有企业给民资,从而实现了“抓大放小”。出售或卖掉,政府便有钱还债了。然而,更大的好处在于,政府退出利益链条,既减少了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也盘活了资产存量,同时也壮大了民资,增加了经济的活力。

  这个一了百了的办法,有一个最大的风险,就是将资产贱卖给离权力最近的企业,这些企业以民资面目示人,但实际是权贵资本和“白手套”。如此,便不是盘活资产了,而变成鲸吞国有资产了。

  二是项目留着,国企留着,但吸引民资进来,让项目和国企充当杠杆,撬动民资入市的积极性。这个对于政府而言,自然是一举两得的办法,既保住了项目和国企,也引进了新的资金,引资的项目和国企能够带来现金流,可以应对还债压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混合所有制改革和PPP(公私合作模式)被地方政府投以莫大的热情,原因即在于此。

  但是,民资多数还是处在观望和犹豫之中,他们对于在资本市场赚快钱更感兴趣,而不愿意踏踏实实地进入有利可图的实业。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点,怕“请君入瓮”,怕进去之后的资金和权利得不到保障,甚至一旦产生矛盾可能遭致司法不公平对待。

  不到万不得已,政府更倾向于第二个选择,即吸引民资。第一个选择对市场更理想,但没有成熟的评估和权力制约,这个选择的成本也会很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地方政府权力清单时间表明确
· 胡旭晟委员:立法法修订考验地方政府执政能力
· 地方政府今年投资计划规模已超20万亿 钱从哪里来
· 美国地方政府争抢中国“金主”
· 地方政府“壮士断腕”治污治霾
 
频道精选:
· 【思想】环评机构“摘帽”后能否实现独立 2013-06-14
· 【读书】当前经济形势的六大前沿问题 2015-03-17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放权遇推责:基层官员死抠文件字眼不作为 2015-03-3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