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ES每周财经观察
编者按 当前中国经济正逐步进入新常态,宏观经济政策的前瞻性和精准度需要进一步改善,市场主体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可靠的数据,专业的分析,及时的评价,对于宏观决策部门和市场主体来说,作用比以往更为重要。正在致力于打造国家级智库的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NAES)与本报合作,从今天起推出专栏,每周一为读者提供一篇“NAES每周财经观察”文章,对最新的宏观政策和市场动态、财经热点事件进行专业解读。敬请关注。
走入3月下旬以来,随着各方面的宏观经济信息纷至沓来,围绕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状况的议论多起来了。尽管最终的结果还有待国家统计局正式公报加以确认,但可以肯定且可能在较大范围内达成共识的一点是,当前的经济形势远比我们曾经预期的严峻。
依照常识,经济形势趋于严峻,政府要出手干预。于是,围绕经济形势的议论演化为对于第二季度以及今年可能出台的宏观调控举措的预期。认识到经济增长状况已经有滑出区间调控边界的可能,注意到李克强总理已经在“两会”期间做出了“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承诺,可以肯定且可能在较大范围内达成共识的另一点是,近期政府将推出一系列旨在稳增长方面加力增效的宏观经济政策。
面对社会各界事实上已经形成的“政府出台规模更大、效果更为显著的经济刺激措施”的预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政府固然有出手的必要,甚至有出更大的手的必要,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复制2008—2010年的经济刺激政策版本。因为相对于2008—2010年,今天所处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
首先是形势变了。无论是操用那样一种指标加以评估,还是就全球而论或是单就中国而言,今天的宏观经济形势与以往都不可同日而语。很多方面已经变得不大熟悉了,以至于操用以往的知识难以做出清晰的阐释了。所以,面对新形势,有关宏观调控的抉择必须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后而动,看清楚再下手。
其次是对形势的判断变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决策层,也无论是企业还是家庭,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人们对于形势的认识和判断也在发生变化。一个最为明显的事实是,在今天,已经启用“新常态”这样一个新字眼来表达对今天宏观经济形势的不同于以往的判断。所以,立足于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功能更齐全、作用更完整、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新判断,有关宏观调控的抉择必须与新常态相契合,建立在主动适应并引领新常态的基础之上。
第三是治国理政思路变了。随着形势的变化以及对于形势判断的变化,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领导经济工作的思路也在发生变化,形成了一系列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宏观调控新理念。比如,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决定的,都要交给市场;要主动做好政府该做的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的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要的是以比较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的发展;保持一定经济增速,主要是为了保就业;宏观经济政策要保持定力,向社会释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坚定信号;只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宏观经济政策就保持基本稳定;要避免强刺激政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如此等等。所以,鉴于建立在新形势、新判断基础上的治国理政思路发生变化,有关宏观调控的抉择必须同新的经济工作理念相对接,根据新理念创新宏观调控体制和方式方法。
第四是宏观经济政策格局变了。随着形势的变化、对于形势判断的变化以及治国理政思路的变化,不仅宏观经济政策功能定位同时指向于发挥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两个方面作用,而且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选择也同时指向于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调结构、稳物价、惠民生、促改革等多重目标。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将有限的宏观调控资源同时配置于双重作用和多重目标,从而难免使得以往的“歼灭战”演化为“阵地战”。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依托的宏观调控空间变窄,从而难免使得宏观调控的操作目标或作力重点频繁调整。所以,即便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面亟待在扩张方面加力增效,我们也必须在兼顾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调结构、稳物价、惠民生、促改革等多重目标的前提下,围绕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两个方面的功能作用妥善安排好宏观经济政策的新格局。
总之,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通货紧缩威胁步步紧逼的严峻形势下,宏观调控切不可病急乱投医,重走2008—2010年的强刺激老路。基于新形势、新判断、新理念和新格局,须走出一条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宏观调控新路子。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