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核心是向中高端提升
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和《经济参考报》联合主办双月座谈会,李毅中提出
2015-03-30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和《经济参考报》联合主办的双月座谈会日前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对“中国制造2025”的内涵和重点做了解读。

  中国制造到了提质增效新阶段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李毅中认为,从制造业转型升级,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到迈入制造业强国,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首先,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具体路径。
  “中国制造2025”适应国内外大背景、大趋势,对指导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有重要作用。
  从国际情况看,美国在金融危机中深刻反思,由于过度依赖虚拟经济,引发金融危机,危及到实体经济,于是在2009年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德国制造业实力雄厚,在金融危机中也受到冲击,但抗风险能力较强,走出低谷较早。德国提出的“工业4.0”,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先声夺人。欧盟提出工业占GDP的比重从2011年的15.1%提高到2020年的20%,日本发布制造业竞争策略,印度也提出“印度制造”的概念。总之,制造业在金融危机后,不同类型的国家从不同的侧面,结合本国的实际,都提出了一些发展的战略和思路。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是工业大国,但大而不强,长期积淀存在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必须把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要把两个百年目标具体落实到工业领域: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在建国100周年时进入世界工业强国的前列。发达国家走过了上百年甚至更长的历程,在上世纪中叶先后实现工业化。无论是先行国家,还是我国国情,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工业的主导地位、支撑作用是不会改变的。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工业、制造业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中的重任,战略清晰、目标远大、举措有力,加强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制造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企业界和全社会反响热烈。

  “中国制造2025”重在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

  李毅中表示,“中国制造2025”的内涵重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
  一是科技创新。“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这正是我们现在最大的缺陷。要健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重大科技专项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升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企业创新能力。”李毅中说。
  二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重点是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还有很大潜力。“互联网+”首先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度应用。
  三是强化制造基础。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是技术核心,把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变成先进制造基础工艺技术。再就是关键基础材料,特别是专用新材料。还有制造业的基础技术装备,如数控机床。
  四是品牌质量。品种质量不仅要满足用户需要,而且要引导消费、创造消费。我们尽管有很多品牌字号,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尤其缺乏能进入国际市场的品牌。推广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全过程、全方位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组织实施制造业标准化,并尽力提升为国际标准。
  五是绿色低碳制造。既要大幅度降低能耗、物耗,实施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更要减少排放、治理污染、变废为宝,能够使大自然自我净化。不仅仅满足于排放达标,要进一步提升净化环境的技术手段,维系、创造自然财富,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统一。
  六是结构调整。既要优化增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又要调整存量,淘汰落后、化解过剩、兼并重组,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抓住重点领域、战略产业、优势行业,取得突破发展。
  七是制造业的服务化。第三产业的特点是能耗物耗低、三废排放少,吸纳劳动力能力强,要大力发展。二产向下游延伸发展售后服务、全寿命周期服务、发展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往上游扩展提供科研、设计、咨询、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制造业服务化不仅自身能力得到增强,而且是发展生产服务业的重要渠道。

  未来工业投资要调整结构

  李毅中建议,未来工业投资要调整结构,技术改造、内涵发展应加大力度。
  去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0万亿元,其中工业投资20.4万亿,占40%;工业投资中技术改造投资8万亿,占工业的40%。去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是15.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2.9%。今年安排全部投资增长15%,投资总量够大了,增幅也不低,关键是调整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主要是投向民生项目、重大交通项目、重点农业项目、重大网络项目、资源保障项目、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项目、节能环保生态建设项目等。为调整工业投资结构,国家设立了转型升级基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及集成电路发展基金、技术改造贴息资金等。
  要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专家分析,如果把扩大能力的那些剔除掉,真正用于节能、减排、提质等的技术改造只占工业投资的27%。尤其是工业、制造业,产能已经过剩了,不能再新铺摊子了,就是调整优化、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从当前技术改造的状态来看,一个是要加大投入。从政府来说是落实加大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支持政策,转换机制、减少审批、提升工作效率;从银行来说,怎么把信贷更多用来支持技术改造、转型升级;企业要集中自有资金投向内涵优化。另一个是企业要着力提升技术改造的水平和效率。通过改造全面提升技术经济指标,提高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创新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平常心看待外企转移

  针对近期媒体报道的一些外资企业转移在华生产线迁出境外等现象,进而与近期走低的经济数据联系起来,李毅中认为,对这些现象要以平常心来对待。
  首先,国际资本在调整,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一些欧盟国家放宽货币政策,对中国有一定影响,这是全球资源调整的一个格局。一些外资企业搬走,迁入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或本土回归,大多属于低端制造业转移,没必要过多忧虑。“从自身来说,要看到我们的差距,成本升高了,这是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工作环境改善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向中高端发展,那些低端往哪去?发达省份向内部转移,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向境外转移,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李毅中强调,重视、适应以上这些变化,要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转变。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淘汰落后、化解过剩,推进产业转移和集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提高技术经济水平。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要“机器换人、人控机器”。去年我国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7.23万元,提高了7%,但仍处于低水平。三要降本增效。要在创新驱动之下,在技术、产品、管理、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上,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来降低成本。四要发挥综合优势,进一步推进“引进来、走出去”。我国劳动力素质较高,资源比较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法制愈加健全,投资环境好。我们有领先的行业领域,有雄厚的资金积累,有“走出去”的探索实践,进一步“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互利共赢的机遇更加明显。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必将释放和引发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改革措施。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创新是中国制造升级的关键
· 国务院推进“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迎巨大风口
· 揭开“中国制造2025”的面纱
· “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浮出水面
· 对话新国企:“中国制造2025”智能转型在行动
 
频道精选:
· 【思想】环评机构“摘帽”后能否实现独立 2013-06-14
· 【读书】当前经济形势的六大前沿问题 2015-03-17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博鳌论坛共绘亚洲融合新未来 2015-03-27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