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积极因素正在积聚
2015-03-19    作者:项峥    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到:
【字号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增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创出2009年以来新低;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3.9%,增幅较上年同期和上年分别下降4个和1.8个百分点。房地产业拖累较大,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0.4%,增幅较上年同期和上年分别下降8.9个和0.1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6.3%,降幅继续扩大。在承认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宏观经济积极因素正在积聚,新经济增长动力在孕育中增强。

  经济前景预期整体乐观

  我国经济由过去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回归,已经成为社会基本共识。虽然受房地产业调整拖累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增加,但这也是经济结构调整不可逾越的阶段,经济社会基本面也不支持房地产业再现过去扩张。从社会预期看,主流观点对我国经济前景预期整体乐观。股票市场是国民经济晴雨表,当前股票指数上行与宏观经济下行并没有背离,主要是因为股票交易价格更多反映未来预期。随着经济金融改革措施不断推出,上市公司将形成新的盈利增长点,不断上涨的股价恰恰是对未来中国经济企稳回升预期的提前释放,也是对改革释放经济增长红利的坚定信念。从上市公司业绩发布情况看,战略性新型产业领域的公司2014年盈利取得了较快增长。

  当前宏观经济下行是消除经济结构调整障碍的结果。深入分析各部门发展表现不难发现,出现增长放缓和回落的大多是需要调整的部门或产业。房地产业增长放缓有必然性,一方面是因为住宅需求在过去已集中过度释放,导致未来需求动力减弱;另一方面是因为房价对于普通居民收入和房租的过度偏离,显著增加了宏观经济金融运行风险。从生产者物价指数(PPI)走势看,今年前两个月价格回落较大的行业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7.6%)、黑色金属矿采选业(-20.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2.4%),都与产能过剩行业存在密切关系。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低3.3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3.6%,比规模以上工业低3.2个百分点。这些经济部门与产业本身属于经济结构调整内容,调整本身就会引发产出下降,拖累宏观经济表现。但同时,也会明显降低宏观经济金融运行风险,释放未来经济增长空间。

  新经济增长动力正孕育形成

  劳动力与资本形成是经济增长两大重要因素,但绝非决定因素。现代经济增长实践表明,技术创新才是推动内涵增长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正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下,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因素正在凝聚。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今年前两个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4个百分点。其中,科技进步带动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7.4%。我国消费潜力巨大,汽车产业更新升级和节能环保将给宏观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今年前两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8倍;其中,纯电动汽车同比增长3.4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长2.3倍。如果我国纯电动汽车技术取得更大突破,充电桩建设更加普及,就当前我国2.64亿辆机动车在未来进行逐步置换,将会形成巨大产值,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此外,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成为新经济增长动力源之一。全国网络销售继续呈现高速增长,网上商品零售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个百分点,带动快递行业快速增长。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还有,大众创业氛围正在形成,今年1月份,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4.4%,其中新登记企业34.8万户,增长37.7%。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有序,积极因素在增多,宏观经济表现并没有想像中悲观。

  期待货币大量放水并不现实

  今年2月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1.02万亿,同比多增3768亿元;2月末M2同比增长12.5%,增速比上月末高1.7个百分点,货币环境整体适度。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客观上需要货币政策相机抉择,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出台中国版的量化宽松(QE)。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并不能形成经济增长动力。美国经济复苏虽然是在QE环境下形成,但在此过程中的去杠杆才是关键所在。随着我国实体经济债务率水平上升,继续加杠杆空间缩小。过去货币政策实践都已经表明我国不适宜采用货币“大水漫灌”的调控方式。只有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才能有助于创造适宜的金融环境。

  认识经济新常态,适应经济新常态,更需要在经济新常态下进一步创业创新。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大众创业致富愿望强烈,再加上改革释放红利,未来我国经济回升并不遥远。当前社会与市场均需要坚定我国经济发展信心。而社会信心向一致经济行动转化,势必加快宏观经济回升的时刻到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在哪里?
· 从PMI看宏观经济发展新变化
· PMI解读:从PMI数据看当前宏观经济发展新变化
· 应动态看待当前宏观经济
· 货币政策“预调微调” 为宏观经济“保驾护航”
 
频道精选:
· 【思想】茅台故事恰恰说明“金杯不如口碑” 2013-06-14
· 【读书】当前经济形势的六大前沿问题 2015-03-17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洋垃圾服装屡禁不绝 地方保护伞姑息遗患 2015-03-19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