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关于中国赴日游客抢购马桶盖和电饭煲的新闻意外地成为热点,甚至引起大家对“世界工厂”为何做不好一个小小马桶盖的反思。有人认为抢购背后是中国制造业的悲哀,说明“中国制造”复制能力强,创新能力弱;有的反驳说这些马桶盖和电饭煲其实都出自中国工厂,“中国制造”的能力并没有那么不堪。 新华社的报道说,有经常出国参加学术活动的学者发现,近年国外市场上有了些变化——鞋类、衣服、玩具等低附加值商品“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少了,来自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多起来了;而国内一些知名品牌在外国电子用品商店里亮相的越来越多,一些国家领导人甚至在演讲中频频提及中国在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的成就。 乐观地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了中高端,靠低成本竞争的时代正在过去。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正在不断改变着‘中国制造’曾经的形象。 对于出国买马桶盖的问题,李克强总理有两点表态。一是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反对贸易壁垒,因为“消费者有权享有更多选择”。二是中国企业要升级,如果国内也有相同质量的产品,应该更有竞争力。“起码能为消费者省下机票钱”。 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后夹击”双重挑战的中国制造,要想在新的格局中胜出,唯有加快实现由大变强,依靠创新形成独特的智造技术和制造业升级路径,尤其要重视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 有人大代表也表示,对唱衰‘中国制造’的论调不必太在意,竞争最终是要靠实力说话。中国的制造企业还要学习德国企业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日本企业精益求精的作风,政府也要加强市场监管,让更多质量好、服务完善、讲究诚信的品牌占领越来越多的国内市场。只有这样,消费者大老远跑到国外去买马桶盖的现象才会越来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