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两者之间,曾子曰: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昨日,工信部等四部门发文,要求加快推进我国钟表自主品牌建设。到2020年,形成5个左右的国际知名品牌、20个左右国内知名品牌和2-3家技术先进、特色明显、知名度高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大型钟表企业集团。
一个处于完全竞争环境和内外市场开放环境下的产业,一个并不怎么关乎国计民生的面向终端消费市场的产业,政府的扶持确定不是帮倒忙?
四部门给出的理由是,“钟表行业是高精密机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先进制造业”。尽管措辞很诱人,但政府扶持产业的成绩单往往不怎么样。
先进产能的代表光伏业,在过去几年的遭遇生动诠释了“政府之手”如何从扶持变成了干扰和扭曲。包括光伏在内的诸多产业,一旦列进产业优先目录,地方政府就一拥而上,给钱给地给政策,企业蛇吞象般地做大规模,最后没几年光景,光荣加入过剩产能行列,遍地哀鸿。
再比如传统产能的代表钢铁业,五年前就出台了各种做大做强的规划,鼓励兼并重组,要好好跟国际三大矿商掰掰手腕,结果一转眼市场大变,钢铁市场的供需严重不平衡,钢铁产业已经不是做大做强的问题了,而是如何走出冬天的问题。当初的规划不可不谓字字心血,奈何计划赶不上变化,措手不及总是常态。
政府不具备市场甄别能力,这是经济学家反复强调的事实。如果政府能够把握产业消长的态势,那计划经济就是最有效的。前三十年的历史明白地告诉我们,显然不是。中国的工信部预测不到互联网产业的狂飙,美国的工信部(如果有)也预测不到iPhone和iPad的横空出世。这不是政府擅长干的事情,这只能是市场中无数企业碰撞试错、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结果。
当然,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在后发国家的经济起步阶段是会发挥一些作用的。原因无他,因为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经验已经摆在那里,什么产业需要大力发展,什么产业前景广阔,什么产业改变了社会和公众的面貌,后发国家的政府都有据可查,有路可寻,不至于犯太大的错。再往后,什么是新兴产业,什么是战略产业,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就没有这个甄别能力了。
在2月14日举行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5年年会”上,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提出,“十二五”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就是过去以政府的选择来扶持一些产业,加以发展的政策,是不成功的。特别是我们的一些新兴战略产业,最后都变成了过剩产业。
政府扶持产业,最好的办法不是扑上去,热情洋溢地去资助。对于钟表产业而言,政府最好的扶持,莫不如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