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人民币怎样成为第五种国际货币
访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李波
2015-02-09    作者:记者 方烨/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新浪财经和清华经管学院联合举办的新浪·长安讲坛第268期日前召开。论坛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李波发表了题为“人民币的新角色”的主题演讲。李波表示,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最近5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了人民币走出国门的机会。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国际化开始进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第一个阶段。下一步人民币能不能真正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人民银行要建立一套新的以宏观审视为核心的管理框架,来逐渐取代老的微观式的行政审批式的管理。当实现这种替代的时候,中国也就可以宣布资本项目可兑换。

  资本项目可兑换为什么等了这么多年

  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资本项目可兑换等了这么多年还没有完全实现,就是因为金融机构改革要先推动,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要推动。

  李波说,中国的货币走出国门也是最近5年的事,从2009年开始。大背景简单概括有三个方面。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在过去30年主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成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参与了全球的贸易体系、制造业分工体系,也逐渐融入全球的金融市场。
  如果把对外开放分为三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引进外资,同时外资也来了一些技术、管理。第二个阶段主要是本世纪的头10年,或者说加入WTO的第一个10年。特点主要是融入全球的贸易体系和制造业分工体系,结果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经济、贸易规模得到高速发展。第三个阶段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本世纪的第二个10年,现在刚到一半。在这个阶段,收购也好、投资也好,中国的企业、银行、金融机构开始走出去。第三个阶段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中国要逐渐融入全球的金融市场、全球的金融体系。这跟第二个阶段有点不一样。因为仅仅融入全球的贸易体系是不够的,还要融入全球金融市场体系。中国的金融市场要双向开放,要实现资本项目的开放或者可兑换,所以人民币要成为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货币。
  据李波介绍,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明确表明要把人民币变成一个可兑换的货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经常项目可兑换,一个是资本项目可兑换。1996年实现了以贸易为主的经常项目可兑换,当时很多人估计大概再有5到7年中国就可以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所谓资本项目可兑换,实际上是双向投融资的开放,即允许中国的企业、老百姓到境外投资和融资,允许境外的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和融资。然而,1996年到现在过了18年,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还没有实现。这里面有客观原因。首先是1996年宣布之后碰到亚洲经济危机;危机刚过又加入WTO,大家比较慎重;完了之后发现中国的银行存在一些技术性破产,所以要注资、重组、上市,把银行变成具有现代治理的、财务量健康的、市场化的主体。所以2003年开始推进银行改革,包括2005年开始汇率机制的改革。
  李波认为,之所以资本项目可兑换等了这么多年还没有完全实现,就是因为金融机构改革要先推动,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要推动。先把金融机构弄健康,再基本上完成汇率、利率的改革,这时候再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风险就比较可控了。现在,银行改革已经基本完成,汇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也接近完成,争取在以后的一两年内实现利率市场化,汇率改革后一段时间也会越来越接近均衡,这种情况下,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就应该提上日程。双向的投融资开放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金融市场的开放,也就是说中国的股市、债市、货币市场都要双向开放。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项目的开放实际上是中国金融市场要成为全球金融市场有机组成的一部分。
  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如果人民币是个可兑换货币,那它应该也是一种国际货币。因为中国是一个经济体量很大而且非常开放的经济体,贸易量、海外投资全球数一数二,有很多国家希望将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的结算、金融产品的计价,或者作为储备货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随着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第三阶段,人民币的国际化也是历史的必然。

  金融危机给了人民币机会

  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发现,货币没有国际上的使用挺吃亏的,仅仅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是不够的,还要成为金融大国。

  第二个背景是中国的崛起。
  李波说,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量非常大,于是很多国家对人民币有信心。而且中国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成长的烦恼,一个方面就是对外贸易用别人的货币,但是过去10年中国一直是贸易顺差,出口收的美元多于进口付的美元,而且在有升值预期的情况下,企业愿意存美元,第一时间卖给银行,最终转到中央银行,于是产生了四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别人印的钱,如果印多了价值能不能保证还不能确定。预示中国在金融方面就比较吃亏,比较受制于别人。
  央行接盘的行为靠的是印钞票,结果导致物价上涨。为了把钞票收回来,央行要对冲,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提高准备金率,一个是发央票。但是,对冲是有成本的。不管是准备金还是央票都有利息要付,最终货币政策在过去的10年就是在不断想办法把流动性收回来。
  李波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发现货币没有国际上的使用挺吃亏的,意识到仅仅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是不够的,还要成为金融大国。货币是不是被国际市场接受,国际市场愿不愿意用人民币,是金融大国很重要的标志。
  第三个背景,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从2009年开始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了中国一次机会。因为这次危机让不少的国家都出现了美元的短缺,出现美元短缺之后他们都不约而同来找中国,要求获得美元或者是人民币来做贸易。而且国际金融危机让很多国家认识到国际货币体系可能应该更加多元化,市场希望有更多的货币能够扮演国际货币的角色。
  事实上,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好几次峰会的话题。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李波说,人们说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是美联储,但是美联储认为自己很冤枉,说从2003年就开始连续加息,并没有让货币政策很宽松,但是很困惑,长期利率没有上去。美联储只调控短期利率,通过金融市场逐渐传导到中长期利率,这叫货币政策的传导。历史上讲,美联储只要把短期利率调高,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就会跟着往上走。但是2003年到2006年出现了长期利率没有动,还是很低的情况,于是美国人拼命借钱,出现了房地产次贷泡沫。于是他们给出一个假设,是因为出现了大的技术革命,大的供给端冲击导致了长期利率偏低。
  这个时候,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说,看来次贷危机不能怪美联储,应该怪中国。据李波介绍,这些人当时发明了两个词,一个叫全球的贸易失衡,另外一个叫储蓄失衡。而在贸易失衡和储蓄失衡的后面,他门认为中国操纵汇率。为什么中国会有那么多储蓄,有那么多贸易顺差,因为人民币长期低估。
  李波认为,从更大的角度来讲,次贷危机的根源可能在于国际货币体系,不能怪高储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没有选择。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国人定的,不是中国人定的。人民银行对国际上的一些观点也发了数篇文章进行回应。所以这一次国际危机出来之后,怎么样改革、怎么样优化国际货币体系,这个题目获得了很多国家的响应,包括俄罗斯、巴西、法国等。戛纳峰会的一个议题就是国际货币体制改革。
  总之,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直接让中国的很多贸易伙伴提出要求希望使用人民币做中国的贸易;另外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国际货币体制的讨论,很多国家认识到国际货币体系更加多元化可能有利于体系稳定,所以有更多国家开始期望能够把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发展,这给了人民币一个机会。

  人民币国际化分三个阶段

  要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之后,才有希望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的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种货币。最后,要推动实现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让人民币成为第五种比较重要的主流货币。

  随后,李波介绍了过去几年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情况。
  他说,在2008年雷曼事件之后,市场主体已经明确提出希望人民币能够用于跨境的交易和贸易结算,人民币走出去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还需要提供基本的政策环境,要允许中国境内的银行通过账户开立的方式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提供账户结算和清算服务,同时要允许人民币在离岸市场具有一定的可兑换性。有这两个条件以后,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就可以起步了。
  李波介绍,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国际化可以分为大致三个阶段。
  过去的5年主要处于第一个阶段,就是促进贸易、投资的便利化。主要开放的是贸易结算、直接投资结算,是与实体经济相关的事项。下面一个阶段考虑更多要实现人民币的可兑换,尤其是资本项目的可兑换。要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因为人民币只有成为可兑换货币之后,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才有坚实基础。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之后,才有希望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的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种货币。第三个阶段是要推动实现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让人民币成为第五种比较重要的主流货币。
  在第一个阶段,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从上海等4个城市开始的,到了2010年,扩大到20个省,6万多家企业,做了5000亿元。2014年要超过6万亿元,大约五分之一的贸易使用中国自己的货币结算。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发展也很快。现在中国走出去这块的投资估计10%左右是由人民币做的,外商到中国来投资更高,现在占到30%以上是用人民币。
  跨境人民币融资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贸易融资,一个是项目融资。李波表示,贸易融资是双向开放的,中国6万亿元的贸易量,很大一部分是有贸易融资支持的。但是项目融资因为中国起步比较晚,大概只有1000亿元。项目融资这一块主要开放的是中资银行向境外提供人民币贷款,主要是人民币输出。反向的从境外流入管得比较严。原因之一是因为人民银行不希望境外人民币很快通过融资又回来。
  再一个是跨境人民币证券投资。中国自从有了人民币跨境使用之后,人民银行又推出了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业务和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RQDII)业务。2014年11月17日开始又启动了沪港通,双向允许大陆的投资者买港股、国际投资者买A股,都用人民币。
  下一个是本币互换。这个实际上是借贷关系,不是买卖关系。如果有的国家需要人民币,人民银行就签个互换,有个授信额度。比如跟欧洲央行签的是3500亿元人民币3个月。相当于人民银行发挥贷款人的功能,现在签了28个,总的授信额度超过30000亿元人民币。
  下面一个举措是,在过去这几年逐渐地实现了人民币一系列的挂牌。以前人民币只有跟美元有直接汇率,其它的货币的汇率都是通过美元套出来的,包括欧元、日元也是如此。
  最后是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据李波介绍,首先从香港开始,2003年有了个人人民币兑换,但是规模很小,因为那时候并没有政策说允许离岸市场做大。当时主要的安排是人民币要回流。到2009年,逐渐开始允许人民币离岸市场壮大,现在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已经接近12000亿元人民币,台湾的人民币存款是3000亿元左右。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把人民币看成一个当地金融市场发展的机会。
  最后,李波讲了一下未来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国际化的展望。
  他说,人民币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还任重道远,过去5年只能说开了一个头,尽管开头总的来讲开的还不错。但是下一步人民币能不能进一步上台阶,真正成为一个国际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应该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主要是四个方面。
  第一个是家庭作业要做好,要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同时利率汇率改革要基本到位。同时,要进一步优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主要包括人民币的回流政策,以及人民币的输出政策。
  第二,要建立一些人民币跨境使用和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基础设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是建立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据李波介绍,这个系统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人民银行希望这个系统建立起来之后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能够进入高速公路。因为人民币的跨境支付主要是走代理行渠道和清算行渠道,现在实际上很多时候需要借助别人的系统,这样就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一旦中国有了CIPS,就能够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提供更高效、更安全、更稳定的支付环境。
  第三,政府部门在涉外的经济管理、统计核算中,要推广人民币计价。不管进口还是出口,之前只要涉外经济数据以前都用美元公布,但是这两年开始改变,海关从2014年开始,公布用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量,人民银行下属的外汇管理局也开始公布两套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套是以人民币计价的,一套是以美元计价。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我们政府部门首先要带头用人民币计价,会给市场主体一个导向,以后我们签合同用人民币计价也是一个选项。
  最后是风险防范。李波表示,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包括资本项目开放,肯定会面临更多资本的跨境流动。相关的风险需要密切监测和分析,同时要建立一套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来有效管理跨境资本流动。这个宏观审慎政策的框架的含义是:要实现资本项目开放,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渐取消很多审批。因为传统是通过行政审批包括额度管理来控制跨界的资本流动,资本项目可兑换之后管制和审批就要取消。但是,取消之后政府也不是不管,因为跨境的资本流动还是有风险,尤其是一些短期的资本流动,包括短期的热钱包括短期的外债,不过今后就不再是用审批的方式来管了,而是要建立一些宏观审慎的指标,通过宏观审慎指标来检测整个经济体系的宏观风险。
  李波说, 所谓的可兑换实际上就是逐渐用宏观审慎的管理来代替微观的行政审批,来代替微观的外汇管制。我们下一步在推动资本项目的开放,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要建立一套新的以宏观审视为核心的管理框架,来逐渐取代老的微观式的行政审批式的管理。实现这种替代的那一天也就是可以宣布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那一天。

  问与答

  问:为什么目前人民币的波动率大概也只有2%、3%?
  李波:人民币的波动率现在大概在2%、3%左右,离有些市场主体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有一些人的期望是下一步至少接近发达国家的货币,6%、8%、10%。这个我想有一个过程,从2005年到现在我们进步已经很大,从8.27升到6.13,升值幅度30%多。实际上升的更多,可能超过40%。而且我们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占比从2007年的11%下降到去年2.1%,基本上处于均衡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下一步有条件进一步扩大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
  汇率波动很小的原因之一也是我们外汇市场的工具还不够丰富。汇率波动想大一些,有一个条件是外汇市场的工具足够丰富,能够给我们的企业、我们的银行有对冲的工具。外汇市场衍生产品要足够丰富,交易量要足够大,银行定价能力要足够强,这个时候才有信心让我们的汇率波动变得更大,所以这里有个过程。最近一两年,我相信我们的汇率的弹性会进一步增大,波动性也会进一步扩大。

  问:央行在进行人民币国际化规划的时候,先是区域性的还是直接对全球的国际化呢?
  李波:这是一个好问题,也有很多国家给我们建议人民币先区域化后国际化,大致来讲没有错。我们主要的一个作法是市场驱动,如果市场有需求,就自然而然的。现在最大的量在香港,然后是新加坡、韩国。所以从市场来讲自然而然会形成一个格局,比较近的周边国家用得比较多。我个人的观察是,并不需要刻意先重点支持周边而其他地方不考虑。实际上依赖市场驱动,有需求可以签互换,并没有刻意说因为你离我们远所以不给。但是离我们比较近的会发展比较早,比较快。
  现在看来,港澳台加东盟超过三分之二的量,然后是欧洲、加拿大等也存在需求。最后市场能形成什么格局,应该让市场需求来决定。而且离岸市场之间也有相互的协作和竞争,是好事。我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没有刻意向邻居倾斜,而是市场自然而然发展的结果,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从总体布局上讲,实际上对港澳台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给香港互换额度是最高的,4000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是因为在十二五规划里明确提出支持香港的发展,对中国的一部分我们肯定在政策力度上大一些。

  问:28个签互换协议的国家有2个出现所谓的危机,对未来互换有什么影响?
  李波:俄罗斯和我们已经签了。俄罗斯现在确实面临一些困难,因为被制裁了,但是对我们来讲,只是协议签完了,并没有启动。对不稳定的国家在启动的时候有一些保护汇率的条款。根据当时的汇率决定汇率的比率,如果贬值根据现在的汇率有点吃亏。互换的汇率不是根据签协议来定,是根据启动时候的汇率决定。总体来讲,我们发现互换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真地用,就是给市场一个信心。比如跟俄罗斯签了之后,有一个信心的信号作用。
  我们目前的经验,央行还没有违约的,央行之间的信誉都是比较好的,手里都有一些储备。比如巴基斯坦在最困难的时候,4年以前,跟我们签了一个互换,而且很快就把人民币用起来了,就在它最困难的那一年给它授信的额度基本上都用光,但是度过难关之后全部还给我们了,而且付了利息。巴基斯坦当年的行长现在已经退了,他写了一篇文章回忆当时多亏有人民银行兑换,要不然很可能出现国际债务违约。央行总是有一些资源可以用,包括一些储备。而且我们的互换有抵押,从我们这里拿走人民币,得把它的货币抵押给我们。所以央行一般不违约。从这个意义上讲风险是可控的。

  李波简介:

  李波,经济学博士、职业法律博士。曾先后任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副司长、司长;2009年11月任货币政策二司司长。参与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工作,并参与了《反洗钱法》、《外汇管理条例(修订)》、《征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起草或修改工作。
  研究成果包括:“国有银行治理结构与管理层激励”、《公共执法与私人执法的比较经济研究》(专著)、“投机性攻击、货币升值危机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银行存贷利差的比较经济分析”、“纳斯达克和中国的二板市场”等。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下跌
· 人民币几近跌停 难改市场“双向波动”判断
· 人民币晋升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
· 人民币离国际货币还有多远
· 人民币疾步走向国际货币新贵
 
频道精选:
· 【思想】“假银行”背后的监管漏洞亟须修补 2013-06-14
· 【读书】把世界甩在身后 2015-02-06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全球发力再宽松 激发货币竞贬 2015-02-06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