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常一碰面,没事儿就调侃物价涨得太快。现在这个话题已凉了下来。如果经常去菜市场,会发现食物价格好长时间没有多大变化了,有些还稍稍跌了一些,饭馆里菜价维持原价也好久了。
相比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商品,工业品价格表现就不那么含蓄了。不像食品价格那样高位盘整,而是俯冲直下。去年不少大宗原料跌幅达到50%,那些在期货市场做空的都赢了。
种种迹象表明:通缩有可能要来了。
对普通百姓而言通缩意味着钱更值钱,对上市公司却意味着钱更难赚了。企业效益不佳,甚至会影响到就业。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CPI环比下降的月份有4个;2012年3月以来,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月度同比都在下降,去年PPI月度环比也全部下降。这是极为少见的情况。
借助通货膨胀有助于了解通货紧缩这个概念。通货膨胀状态下,物价上涨,消费者预期货币贬值,倾向于借贷并提前消费,企业倾向于借贷扩大再生产,因为负债将因通胀而减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将因通胀而利润增加,尽管有些利润增加只因通货膨胀而取得。企业利润增加,倾向于雇佣更多员工并为员工涨工资,员工又可以增加消费。所以有人说适度的通胀就如啤酒冒出的泡泡,闪着迷人的色彩,让经济更有活力。
但是通货紧缩情况下,预期未来物价下降,消费者购物欲望下降。企业也会缩小借贷,并因为物价下跌,各个环节的利润空间缩小,所以不会扩大再生产,雇佣员工数量也会减少,必要时还会削减工资,这也意味着就业形势紧张,从而让消费更为不景气。
1998年到2002年曾出现通货紧缩,整个经济受三角债拖累,国企纷纷破产,经济活力下降,房价很长时间原封不动。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出现通货紧缩,到现在还没走出来。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称,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超发可以导致通货膨胀,但通货紧缩并不一定是因为货币发行过少。事实上,去年中国货币发行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去年末广义货币余额122.84万亿元,同比增长12.2%。
货币发行如此之多却有通缩迹象,只能说明有很多货币并未流入实体经济,没能在市场上流通。没能流入实体经济的原因是实体经济已缺失活力,货币发现不了可以安全增值的领域,因为厌恶风险而留在银行账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