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压轴的GDP掀开面纱,2014年的经济数据全部到位。除了7.4%的GDP超出预期之外,其他主要经济数据均不及预期。中国的经济,仍未走出旧的经济周期。
“三驾马车”的增速皆输于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5.7%,相比2013年的23.1%,降幅明显。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率仅为10.5%,相比2013年的19.8%,大幅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这一数字在2013年是13.1%;按美元计价的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4%,相比2013年的7.6%,被一刀腰斩。
反映物价的两个指标,CPI和PPI双双下滑,其中PPI已经连续34个月为负值。“三驾马车”和物价的表现,共同指向通缩风险。这一风险在2015年仍将氤氲。作为经济先行指数,去年12月的制造业PMI为50.1%,微微高于荣枯分界线,增长动力不足,预示着2015年的开年仍很困难。
好消息是,去年12月的非制造业PMI为54.1%,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城镇就业人数比2013年底增加1070万人,服务业功不可没。这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一个悄然变化,如果这个变化越来越积极,将重估我们观察中国经济的工具,比如“克强指数”就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它针对的是制造业,而非服务业。
对中国经济而言,通缩风险、过高杠杆和过剩产能,构成了短期利空。而人口红利消退和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是持续和漫长的。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这是一个比GDP更重要的数据,构成了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利空。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储蓄率和劳动力供给将逐渐走低,固有的投资驱动发展模式一去不复返了。在经济规律面前,我们跟其他国家一样,没有例外。初期的快速发展靠投资,高储蓄率和廉价劳动力支撑起投资的大手笔;中长期的持续发展靠消费,惟有创新才能制造消费需求。创新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总有一段时间的断档,投资下来了,创新跟不上,经济就会很难看。
怎么办?找“央妈”。在中国之前,但凡进入老龄化的国家,都是货币宽松,压低利率,为经济托底,为创新赢时间。但这一招是赌招,弄砸了就是日本的前车之鉴:创新没有接手经济,资产资本市场泡沫膨胀,失去N个十年。创新来自于市场的活跃,后者来自于管制的冰融,再后者来自于改革。没错,旨在厘清权力与市场边界的改革。
与此同时,货币宽松能够缓解通缩风险,但同时又是加杠杆和复活过剩产能,导致市场迟迟无法出清,不能给新技术和新产能腾出空间。持续的宽松,流动性第一位的去处是资本资产市场,这已经被自去年11月以来的A股所验证。但股市的雄起,完完全全是流动性的玩物,是“看得见的手”的玩物。降息信号导致大涨,两融警报导致暴跌,夜半喊话导致反弹,毫无违和。央行最想见到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被挤在了一旁。
市场出清需要阵痛,需要对GDP目标有更大的容忍度。这一点我们心里要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