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月底,央行发布《关于存款口径调整后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利率管理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14】387号,下称“387号文”)。387号文被认为是大利好,后续几天直至目前,股市中银行业股票出现较好的走势。
市场上对于387号文的解读,普遍是认为在实质上有利于银行业。一是认为387号文调整了同业存款和一般性存款的口径,有利于降低目前银行业普遍偏高的存贷比指标,从而有利于银行放贷。二,把非银同业存款纳入一般存款管理但是新纳入的口径暂不缴存款准备金,相当于降准。按照20%左右的存款准备金率,这部分新纳入存贷比管理的原同业存款,需要缴纳大约2万亿元的存款准备金,现在不用缴纳了,相当于降低了三次准备金。第三,由于这部分新增一般性存款口径的存款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所以银行存在着套利的空间。
但是,这些乐观的理由被过于夸大了。非银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管理,名义上是降低了存贷比,但是也只是存款口径调整了,贷款口径没有调整。即使贷款口径调整了,可贷款的盘子扩大了,银行业也不见得会有增加贷款的积极性。目前银行通过吸收非银同业存款,再投向其他资产的收益率比以准备金的形式存在央行,收益率高出部分不到1%,但目前一年期同业存单利率约为4.7%,一年期定存利率约为3.3%,前者反超过后者一个百分点以上,不存在套利的可能。387号文的最大作用,是银行不必在表内和表外之间折腾存款了。
因此,此政策对银行信贷的刺激并不如想象大,信贷体系中存在着令人忧虑的冰冻现象。那就是,即使是银行手里有钱,实体领域也不一定会贷到钱,因为银行不能贷或不愿意贷。正如这次把过去的非银同业存款纳入一般存款口径和存贷比管理,但银行也不方便贷,因为这些非银金融机构的存款,毕竟于居民和企业的存款特性不一样,这些非银金融机构的存款,一般都是特别性质的资金,没有过去的一般性存款稳定,这些资金用于解决社会上的短期流动资金的需求是可以的,用于发放中长期贷款是不合适的,不然又会出现期限错配问题。所以银行确实不能也不愿意把这些新增的贷款额度用于给中小企业作中长期贷款。
这种信贷领域冰冻现象早就存在,上次降息以后实际利率反而走高,反映的也是这种情况。2014年11月央行决定非对称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被认为是央行开启了降息的通道,但是市场利率未见降低,甚至微有升高,票据直贴利率不降反升,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依然高达
3.6%,较降息前微升。不仅货币市场,连债券市场的国债、信用债收益率也全面上行。市场走势出现了与央行政策背道而驰的现象,说明市场冰冻或者存在肠梗塞问题。
因此,需要正视金融系统存在的冰冻现象。关于治理信贷领域的冰冻现象,美国和欧洲有不少经验和教训值得吸取。美国在2008年9月以后,在金融危机开始爆发以后,美国通过不断的降息,直至将基准利率降低至零利率范畴,接着通过量化宽松向金融系统注入了巨大的流动性,但并没有如愿地让这些钱进入实体经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多轮量化宽松之后,市场信心终于开始修复,美国的实体经济,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劳动就业等领域都开始复苏,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持续转好。美国经济复苏,表明宽松政策在滞后一段时间以后终于影响实体经济领域,这与联储坚定地向市场和社会发出宽松信号和长期的极低利率信号是分不开的。相反,欧元区在2009年以后也搞过少量的QE措施,但至今成效不明显。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市场和社会对于欧洲央行信心不足,因为欧洲央行成员来自各个成员国,利益和观点不一致,决策效率低,因此市场对宽松政策的预期不稳定。
中国应该汲取美欧的经验教训,不妨向市场和社会传递较为明确的信号。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应该发出紧缩的信号,而今经济下行,周边环境和内部存在着不少经济风险,所以应当释放较清晰的宽松信号:利率会走在下降通道里,未来会有若干次降息;存款准备金率果断地降低,且步步降低。这样,社会信心自然增强,利率就会逐渐走低,才有利于化解信贷领域的冰冻现象,带动实体经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