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央行放下“一家独大”的身段,批准8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相关准备工作。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拉卡拉信用、北京华道征信,将成为央行“开闸”后首批获准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8家机构。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个人信用的重要不必赘言,但一个人的征信情况如何,不仅外人无从得知,就连自己多半也只有在去银行办理业务时,才会发现征信体系的真实存在。究其原因,传统的征信体系主要由央行搭建,因其数据来源单一,只有个人基本信息,以及信用卡、银行卡等使用记录,因此无法完整描述个人征信情况。
然而,维护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央行“一家独大”的信用体系内,不仅个人征信记录残缺不全,其覆盖范围也十分有限——统计资料显示,央行搭建的个人征信体系内,有征信记录的仅有约3.2亿人,不到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此为背景,央行此番开门征信无疑颇具积极的现实意义,这意味着人人都有望获得自己的信用报告。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可能很少与银行打交道,但在风起云涌的网络时代,很多人或多或少会在互联网上留下印记。从网络行为轨迹中进行数据分析,同样可以打造出更加全面的个人征信报告。此番放开的个人征信业务机构中,芝麻信用隶属阿里,深圳前海征信隶属平安集团,两者与腾讯征信组成的“三驾马车”格外引人关注。支付宝实名用户已超过3亿,腾讯QQ月活跃用户超过8亿、微信用户接近5亿,互联网企业大数据的威力可见一斑,再加上平安集团等同样拥有庞大客户群的民营征信机构,随着包罗万象的个人征信系统不断健全,公众生活将得以更为方便快捷。
当然,如何更好地保护客户信息安全,是此番开门征信无法绕开的话题。早在2005年,我国第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就已经启动立法程序,然而至今未见下文。此番开门征信之后,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无疑将面对严峻考验——身处大数据时代,拥有数据就意味着拥有商机,如何避免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损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是开门征信的关键所在。
打破传统的央行集中收集个人信息模式之后,民营机构之间的数据流通和交换不可避免,流动起来的个人征信数据不仅更有价值,而且更有风险,仅靠企业的道德自律显然远远不够。公民个人信息作为一项公民基本权利,理应得到更为可靠的保障,以开门征信为背景,《个人信息保护法》亟待加快立法步伐。对于央行来说,开门征信显然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监督管理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