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将互联网“专车”拉入黑名单
2015-01-08    作者:邓海建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字号

  今年1月起,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大力打击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软件从事非法运营的社会车辆。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多个软件提供“专车”服务,实际上是变相为乘客提供黑车。这是北京首次公开认定私家车通过打车软件拉活属于非法运营。(《北京青年报》1月7日)

  有人将2014年称之为“移动互联网改变中国城市交通的变革元年”。有例为证:滴滴专车、一号专车、易到用车、Uber打车……一个个小小的APP,满足了个性化出租服务的多元“刚需”。不过,有关“专车”涉嫌变相黑车的质疑也不在少数。继沈阳、南京、上海等地叫停专车业务后,北京也加大打击力度:据说,一旦被查实从事非法运营,提供服务的主体将收到2万元以内的罚单。

  从法理上说,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0号)》第4条,利用网络平台和手机软件预约租车,确实属于未取得运营资格、擅自从事非法运营。职能部门担心“专车”存在安全隐患,会伤及消费者。而且,近日全国接连发生多起出租车停运事件。如1月4日,沈阳市约70辆出租车聚集,反映取消燃油附加费、“黑车”泛滥、“专车”抢占市场等影响收入的问题。“专车”搅局,确实让传统租车市场猝不及防。

  事实上,“将所有提供召车信息服务的服务商都纳入传统出租车经营范畴”考量的执法思路,连法学专家都难以理解。这是一个“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时代,针对互联网叫车服务,去年11月27日,交通部新闻发言人提出“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规范管理”的十六字方针,这成了专车平台发展的“定心丸”。2014年年末,滴滴打车获得了7亿美元的融资,成为目前中国互联网圈内最大的单笔融资。那么,无论是市场趋势,还是顶层设计,都没有表达要对“专车”下狠手的意思。对于地方监管者而言,除了打击互联网“专车”,难道就没有别的选择?

  此外,最亟待厘清的是,不能把各地“祥子不拉活儿”的公共事件,归咎于互联网“专车”的发展。的哥的姐与出租车公司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市场被谁挤占,而在于备受诟病又岿然不动的“份子钱”。1月6日《人民日报》呼吁,“是时候取消出租车公司暴利模式了”。个中道理很简单,“即便一些车辆放给个人,也因为号码奇缺,被炒至天价,比如沈阳,炒到六七十万元一台车。”可以肯定的是,就算没有互联网“专车”出现,沉疴缠身的国内出租车行业也到了必须下猛药的时候了。

  扶持也好,管制也罢,说到底都是为市民的美好生活服务。互联网“专车”确实需要规范与管理,但它终究与“质劣价高”的“黑车”不同。给它指引一条发展之路,是为差异化的市场需求乃至公车改革等提供多元选择,制度设计何乐而不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网民关注]铲除“老鼠仓”需有“互联网思维”
· Hi店:线下互联网商店,发起实体零售革命
· 互联网思维下微众银行的颠覆与革新
· 互联网金融将告别野蛮生长
· 鲁炜:中国互联网经济增速达30%
 
频道精选:
· 【思想】让价格改革激发社会活力 2013-06-14
· 【读书】一个公司的文化对于它的成功至关重要 2015-01-07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诈骗高手如何画出亿元集资“大饼” 2015-01-08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