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央行的“圣诞大礼”终于揭开神秘面纱。不过和市场传闻有区别的是,央行没有把所有非银金融机构同业存款都计入一般性存款。上周市场传闻还称同业借款也将被计入一般性贷款,但这也没有在正式文件中看到。
仅这两点小区别,“圣诞大礼”就难以达到市场人士上周的乐观预期。根据央行《关于存款口径调整后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利率管理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此次被计入一般性存款的原同业往来项下存款共有五类,分别是存款类金融机构吸收的证券及交易结算类存放、银行业非存款类存放、SPV存放、其他金融机构存放以及境外金融机构存放。目前,这部分存款的准确规模还没有统计数据,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部分资金总规模将小于此前市场的预期。
这一口径调整对银行最大的好处,是放大了贷存比的分母项。由于同业借款并没有纳入一般性贷款,因此即便参照现行的75%贷存比红线,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张空间也将有所放大。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可能性,商业银行资产端的空间固然受限于负债,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资本总量。以目前国内银行的资产结构和资本生成能力论,大部分银行最终的放贷空间,恐怕都将取决于资本筹集的速度。
再考虑到此次纳入一般性存款的五类原同业存款,其利率形成机制早已经市场化,因此央行最终摆到银行面前的“圣诞大礼”其实是一柄双刃剑:其中确实如部分学者所考虑到的那样,银行可以将普通存款转为不用缴准的同业存款来获取更大的放贷空间,但由于这些存款的负债成本高于传统的储蓄存款,银行面临的综合负债成本反而有可能更高。
做还是不做?这可能会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如果有银行不想在负债端捉襟见肘,央行确实给出了一个找钱的有效途径。不过关键是,花钱买来的这些存款最终能否有效运用以获得收益?在一些资金稀缺行开始行动之后,整个市场的天平是否还能维持住?就像当年各家银行纷纷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来吸引资金流入一样,更大范围内的资金竞争恐怕已经箭在弦上。
但在宏观层面,央行将五类原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之后,如果有银行希望获得其中不用缴准的政策红利,那么资金就会从以前非完全市场化的一般性存款科目向这些科目流动。换言之,非完全市场化的银行资金来源占比会下降,已经市场化的银行资金来源占比会上升。假以时日,当央行最终宣布放开存款利率管制上限之时,市场所遭受的冲击将比现在更小。
最后在通知中,央行明确保留了要求银行就这些资金来源缴准的权利。只是目前考虑到市场影响,缴存比率暂定为零。显然,如果有朝一日同业负债成了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央行还是留了后门去调控银行系统整体信用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