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行总是牵动着市场各方的神经。近日,证监会主席肖钢表示,将积极推进发行注册制改革,在保持每月均衡发行、稳定预期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增加新股供给。
这种将新股发行节奏与股市行情暖冷相结合的做法,无疑会有效改变目前新股供给偏紧所导致的新股申购“一股难求”,同时也遵循了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速度与市场承受力相匹配的原则,体现了新股发行的市场化特性。
近一段时间,中国股市积极向好,但新股供给仍旧按照今年6月份确定的“下半年总量控制,每月均衡发行”的节奏运行,面对投资者信心的高涨,每月10多家的新股发行明显供不应求,新的发行规则按下新股发行“三高”的葫芦,却浮起了“打新热”的瓢,新股中签率屡创新低。
在发行注册制改革尚未推出的前提下,考虑到融资者利益与投资者利益、融资速度与引资速度、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三方平衡,新股供给需要适度增加。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优秀企业享受到资本市场的红利,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化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另一方面,能够给新股炒作降温,让投资者在更多的投资标的中审慎甄别,合理评估,择优汰劣。得不到投资者认可的企业将难以完成发行,同时也会促使发行人和券商在市场需求不足时选择降低发行价格、缩减发行规模,甚至选择暂停发行,融资量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动态调整。
经过市场化的筛选,一些有持续增长能力的企业会补充到上市公司中,而另一些不被看好的企业则会被冷落,配合着退市新规,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终将在资本市场显现。
诚然,有部分投资者对“新股供给加大会带来巨额融资压力”表示担忧,其实这大可不必。监管层承诺,新股供给是在稳定市场预期的基础上、适时适度的增加,这给恐慌者吃了一颗“定心丸”。而在一个交投活跃的市场中,更多的新股意味着更多的投资机会。可以预期的是,随着注册制逐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成为大势所趋,新股供给的多寡将完全由市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