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9日召开。这场被称为“中国年内最后一件大事”的会议,将为来年经济发展勾勒出框架。此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如何落实政治局会议提出的目标,使得经济工作主动适应新常态,将成为此次会议最为重要的内容。
在诸多不确定之中,市场最关注的还是明年GDP增长目标会否调降。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增长放缓,2014年经济延续放缓态势,全年经济增长预计维持在7.4%的水平。这样的增长速度虽然符合年初制定的“7.5%左右”目标,不过,踉踉跄跄的达标过程也表明,中国经济继续维持相同的增长速度已经越来越艰难。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趋势下,主动调降增长目标,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增速降挡的新常态。
此前有报道称,中国高层领导人已就“改革将优先于出台刺激增长措施”达成共识,并接受了经济增幅可能低于7.5%目标的现实。一些经济学家分析认为,政府的底线是稳定就业以及不发生大范围的债务违约,这种情况下,今年经济增长7.3%-7.4%是可以接受的,中国政府可能会下调2015年的增长目标。最近一段时间,调降增长目标逐渐成为市场主流预期,高层智囊陆陆续续的吹风更加坚定了这样的观点。
不过,进入四季度后,随着中央稳增长力度持续加码,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再度出现反复。11月下旬,央行宣布非对称降息,显示出中央对放松经济增长目标并没有那么“超然”,调降增长目标与否再度成为悬念。要知道,在前述引领调降预期的报道中,已有了解内部讨论情况的政策人士表示,这意味着年内不大可能出台重大刺激举措,比如下调指标利率或银行存准率。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政策吹风与政策实践的不一致表明,相关决策依然处于紧张博弈的状态,在最终结果公布前,仍然难以断言。比如在2013年年底,调降增长目标与否同样是理论界与经济实务界争议的焦点,12月初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强调改革,淡化增长,但经济工作会议仍将2014年的增长目标定在了“7.5%左右”。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明年经济增长目标的下调应该不止是说说而已。周一(8日),就在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一天,两篇发表于中国政府网的经济分析报告均指向了这一点。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报告称,要保证就业水平相对稳定,GDP只要达到7%即可,预计2015年GDP增速为7.18%;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则表示,2015年尚无重大因素出现改变经济平缓下滑的局面,预计2015年全年经济将可保持在7.0%以上,略低于今年的增长水平。综合各方面信息看,中央有可能将明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0%-7.2%的区间,只要经济增长不跌破7.0%,就可以认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按照往年经济工作会议的信息披露方式,具体的增长目标不会体现在会议通稿中,取而代之的是较模糊的文字描述,比如去年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具体的数字则会在来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并加以解读。预计今年仍将沿用类似的措辞,不会给出具体的区间。但从会后政府官员及高层智囊的吹风中,我们大抵可以了解到经济增长目标是否调降,又下调到了多少。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稳增长”与“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不兼容也越来越突出。尤其在地方政府层面上,改革任务层层分解,但在既有政绩考核机制下,“稳增长”与深化改革之间的关系实难理清。中央如若放松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能够接受更低的增长率,将有利于为地方政府松绑。顶层的设计理顺了,政绩考核机制更偏重于改革,各项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才有望打通。
总之,此前的政治局会议已经定调,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种种迹象显示,市场期待已久的经济增长目标进一步下调有可能成为现实,这将为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地方层面的深化腾挪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