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沪港通被无限期推迟的新闻,成为眼下的热议话题。事实上,参与沪港通的券商们,以及内地和香港的监管机构,都对沪港通未来的推进存在着诸多不解事项,在临门一脚的关口推迟沪港通,多少存在着必然性。
在很多市场人士看来,沪港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股市市场化改革的争论,从沪港两地的股票估值来看,香港对于H股的估值高于内地,这对于内地市场来说是一种“不正常现象”,正常情况下,由于了解程度较低,海外市场往往对于非本地股票给予更低的估值,但这在A-H股中却出现了鲜明的反差,这表明内地市场存在着显著的“扭曲”迹象。从这个角度来看,由于香港的股票市场更加市场化,机制也更加透明,建立沪港通表明内地监管机构试图通过更加市场化的香港市场来引导内地股市。
市场化改革的迫切愿望固然可以理解,但现实的困难也难以避开。在很大程度上,沪港通被推迟,与当年的“港股直通车”被叫停一样,背后最重要的原因仍然在于对资本账户开放的担忧。
回顾一下当年的“港股直通车”,在内地股市一片牛气冲天之际,内地监管部门考虑打开境内居民投资香港股票市场,当年被很多股民认为是中国股市“影响全球”的标志性事件,但此后情势急转直下,直接导火索在于智囊人士认为这将导致中国资本账户的变相开放,而中国尚未做好相关的政策和思想准备。
数年过去了,沪港通作为“港股直通车”的翻版被再度推出,唯一的区别在于以前是开放内地股民投资海外,现在则是双边开放,但其根本并没有改变,一旦开放也仍将威胁目前内地对于资本账户的管制。
资本账户管制事实上是内地整体金融体系的基石,大量的政策也基于这样的体系建立并自成体系,尽管在很多人看来,资本管制导致了中国市场的效率相对低下,但不可否认的是,资本管制存在着其稳定金融和经济体系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很多国际评级机构也将存在外汇和资本管制,作为一些仍然没能完全实现市场化经济体的“加分项”,这是因为资本账户的管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缓危机到来时的“倒塌”效应。
而在其他体制尚未建立的状况下推动沪港通,事实上也就将内地金融市场置于全球金融环境之中,这也可能导致更加直接的“传染”效应,这是沪港通存在的一个风险点,而临门一脚的再度犹豫也表明,内地金融体系可能仍然不能完全适应可能存在的变数。
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也遇到了相应的问题,在开放了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后,大量的金融套利行为在内地和离岸市场之间产生,而这些套利交易主要通过贸易渠道完成,事实上对于内地金融管制产生了明显的“泄露”效应,这对于沪港通来说也是一个现实的案例。
沪港通的疑似被推迟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因素,但其存在的对于资本账户开放的挑战,才是其被推迟的最根本原因。但需要指出的是,一旦沪港通被官方推迟,相关政策部门也应该做好解释工作,以避免市场的过度和无端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