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副院长蔡昉指出,“工资上涨现象是好事,但过快上涨也意味着有过多的企业会变得困难。如果过快的话,的确会伤害我们的经济,有点承受不起。因此,我们并不需要工资无限制上涨。”(据10月20日中国之声)
这算是当天很有舆论热度的一条新闻了。
新闻说这是蔡昉最新说法,其实稍懂一点儿经济学常识的都知道,员工工资上涨过快,人力成本导致的企业用工成本飙升,先是影响企业发展,直至拖累整体经济增速。这是经济学上最简单明晰的一条逻辑链条,没有大的问题。但“社科院副院长: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这个简单凝练的标题,还是惹恼了一大票人。不信你可以从数十万跟帖中,听取骂声一片。是标题党的断章取义,曲解了专家意思吗?也不全是。因为这个短短百十字消息,专家确实侧重表述的是“工资上涨过快伤害经济”这层意思。
从逻辑上分析,此语挨骂,肯定是网友对工资的现实观感与专家的理论语境不匹配,认为专家不说“人话”。具体地说:一是工资上涨不快,甚至没有多少上涨的感觉;二是即便有所上涨,后果也不会如专家说得这么耸人听闻,比如“伤及经济”;三是,就算理论上会“伤及”,那么也该有别的宏观政策和经济调控保障手段,而不是不接地气不体恤民情地乱“开黄腔”,胡乱发言打压工资上涨。
如果从历史维度纵向比照,现在工资具体数额绝对比十年前或更早时要高得多。所谓”水涨船高“,工资涨幅和企业发展是步调一致的,这和三十年改革发展的整体经济环境密不可分。但如果对比这段时间的通胀因素,工资跑不过CPI,或许就理解为何民意对“涨工资”基本无感了。而且,从世界范围横向比较,大部分民众的薪资福利水平,依然徘徊在低水平。基数本就很可怜,何来“上涨过快”之说?
再者,多数情况下,不管是企业还是整体经济发展,薪资成本占比甚至不是主要的,绝没到“危及经济”的程度。当下经济下行压力下,民众更是有切肤之痛。这时不思企业和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不在财税金融等宏观政策上减税让利,为企业减负,为民众让利,反而盯着民众本就可怜的工资发言,这不惹人骂娘才怪!
这就是“工资上涨过快伤及经济”论调为何不得民心的主要现实语境。专家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端着、装着大谈“专业问题”。经济从来不是书斋、政令中的冰冷术语,而是与民众荷包、衣食住行同气连枝的民生现实。不愿俯身读懂社会的发声,貌似专业实则冷血,除了收获呛声,实在想不到民众还能回报你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