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公布的宏观就业数据向上大超市场预期,9月下旬以来美元指数一举突破了86的高位。强势美元之下,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之前传说的“中国大妈”用“抢大白菜”劲头购买的黄金了。“十一”长假期间,纽约黄金期货失守每盎司1200美元大关,创56个月来新低。比起去年中国大妈抄底黄金时每盎司1500美元的价格,一年左右光景,中国大妈已产生了20%左右的浮亏。而更为可怕的是,这个势头似还看不到停止的苗头。中国大妈在黄金上吃过的亏并非孤例。不仅是黄金市场,一个确定性的美国经济更会给我国投资者的资产种类配置带来巨大冲击,当然也会带来新的投资机遇。
次贷危机之后,美国实体经济经历了所谓二战后最为“孱弱”的实体复苏,在美联储超乎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支持下,尽管复苏所花时间远大于之前的历次衰退之后的复苏,但美国实体经济复苏的步伐却异常扎实,也异常缓慢。美国私人部门在经历了痛苦的去杠杆之后,资产负债表有了显著改善。美国经济并未出现联储政策批评者们所担心的恶性通胀。随着美国实体经济的内生活力的不断增加,国际资本对于美国经济复苏的信心也在不断增强。衡量这种信心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强势美元的回归。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本质上的定价基础就是市场信心。而黄金价格则是衡量国际投资人对美元体系信心的反向指标。基于美国经济走强之势不断明朗,金价的下跌也就毫不足怪了。
与投资黄金的热情比较,中国投资者对于房地产这个投资类别的热情可谓“无出其右者”。始于2011年的房地产调控试图依靠限购的行政手段,来剥离房地产的投资属性,让房地产尤其住宅房地产市场回归到消费品的属性上来。只是,缺乏财政税收配套体系的限购政策尽管对抑制地产价格的高歌猛进的势头有些作用,但却对戳破地产价格中的泡沫无能为力。真正让中国地产市场感到压力的,不是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之手,反而是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随着二三线城市房屋库存增加,一线城市住房成交量萎缩,房地产市场的疲弱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正是最近各个地方政府纷纷松绑“限购”,央行在“十一”前夕推出“认贷不认房”政策的大背景。
随着央行的刺激政策的出台,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对楼市的信心有了相当的提振,憧憬着如同往年一样的“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但是,此一时非彼一时,市场环境的根本性变化,已不是一个或者几个刺激政策所能改变的。据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统计,“十一”长假前6天,北京住宅网签量为510套,同比下滑38.3%,为2009年以来第二低值。其中,住宅新房网签472套,同比下滑39.7%;二手房网签量仅为38套,同比下滑13.6%,为2009年以来同期新低。长假前三天,广州网签新房成交量224套,较去年下降41.65%。而另据统计,中国居民家庭资产的62%配置在房地产,其他金融资产的比例是26%。这个比例关系和欧美几乎完全相反。随着资本全球化流动性的增长,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带来的强势美元的环境,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比例关系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演进而变。其中的道理非常直接,那就是资本会在风险和收益之中权衡,流向风险调整后收益最高的地方。这也是金融全球化的一个主要含义。家庭财富在不同资产类别中的配置也必然遵循这个规律,而且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深化,表现会愈发突出。日前新闻媒体不断爆出大陆投资客,横扫美国,澳洲,欧洲的房地产市场的报道,就是这个规律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同样是房地产大类,投资人也会根据不同的汇率调整各自的财产配比。一旦美元强势地位确立,那么在美国购买房地产的吸引力对于国内有住房投资偏好的投资人而言无疑会大大增加。换句话说,在美元强势大环境下,有很大一部分投资性资金会增加他们在美国的投资头寸,简言之,有相当一部分国际性资本,会从中国房地产市场撤出,流向美国。这个趋势目前已经形成,而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还会随着美国经济增长的回暖而加速。
在强势美元的环境中,中国的地产行业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国际资本撤出的这一“釜底抽薪”式的冲击。香港“超人”李嘉诚大量抛售旗下内地物业转投欧美,不过是这一国际地产业巨头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战略性转向中我们所熟知的一例。李嘉诚不是第一个撤出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国际资本投资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其中所蕴含的信号非常清晰,中国远高于国际水平的地产价格在未来强势美元的环境中绝无继续维持的可能。如果说央行“认贷不认房”的政策在当下楼市低迷市况中或将产生一定的稳定作用,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可能会让地产泡沫慢慢“缩水”,大为增强化虚为实的良性化解概率,同时降低地产泡沫急速破灭这种最坏场景出现的可能性。
在资本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投资人必须细细琢磨强势美元的大环境对自身资产配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