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经过几轮清理,吃空饷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河北清理5.5万人,四川清理清退2.8万人,河南清理1.5万人,吉林清理8600余人……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上述四省已有10万余“吃空饷”者现形。(9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公职人员“吃空饷”,不仅是浪费国家公帑,更是在制造干群对立。其性质,正如法律专家指出的,“已涉嫌诈骗罪或贪污罪”,是坐实的腐败。在反腐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河北等四省大力整顿“吃空饷”现象,短短时间里捉住10万余“吃空饷”者,无疑是令人兴奋的战果。而这场战役也给人们传递出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吃空饷人员之多之普遍;二是吃空饷行为历时之久,这一方面表明,治理吃空饷之必要和紧迫,但另一方面也逼迫我们思考:为什么某些部门人不在,日常工作却能运转自如?这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人多活少,“吃空饷”者本身就多余。机构臃肿、编制混乱才是原罪。
一个部门,一个人干的活稀释成几个人干,则必然有人“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贪恋体制的好处,又想捞外快,两头沾,那就得要跟领导“搞好关系”,才能得到像陕西省米脂县那位吃空饷十余年的王某“家庭情况困难”这样的默许。而那些赖着不走的,往往是“出工不出力”,乐做一个上班就是“打牌炒股玩游戏”的“老爷”。拿着工资不干活,这其实也是一种“吃空饷”行为。这些隐性的吃空饷行为,其实危害更大更该刹,很可惜,目前很多地方的专项清理活动,多针对的只是诸如“挂名饷、冒名饷、死人饷”这类显性的“吃空饷”行为,并未触及“人多活少”的根源所在。
所以,要想杜绝“吃空饷”,必须有一个釜底抽薪之策。这就是“严控编制”。四省突击整治吃空饷,可以说是吹响了专项整治行动的“集结号”。所以,我们希望各地能迅速行动,对是否存在吃空饷来一次“拉网”大扫除,“网住”那些显见的吃空饷者,该吐的吐,该辞退的辞退。当然,这里需要解决暗箱操作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不仅要充分发挥公众对公职人员工作状态、履职情况的监督,更要对监督管理不力、失察渎职以及可能存在腐败的“操盘手”加大问责力度。
而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对一个部门工作性质和人员现状进行一次客观全面的分析考量,及早出台一个科学的定编机制和纠偏机制,打破身份固化藩篱,让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懒人闲人腾挪位置闪人。一旦形成了“人尽其才人尽其用”“鲶鱼效应”,则必能挤压掉公职人员“吃空饷”的所有可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