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助力中企“走出去”
2014-09-29    作者:刘英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中国“走出去”战略实施至今已超过20个年头,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加速,对外投资规模日益增多。截至2013年底,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超过6000亿美元,累计形成海外资产超过3万亿美元。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1月至7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的3701家境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25.5亿美元,预计全年同比增长11%。可惜,伴随我国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收益并未同步提高。有专家指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30%看起来是成功的,对中国和投资所在国都有益,但剩下的70%收益则不太好。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形式包括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跨国并购、工程承包、执行援外项目、能源资源合作、贸易和加工生产等。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走出去”的速度加快、范围扩大,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的侵扰。
  首先,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今年以来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其次,劳工争端多发。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企业管理方式并没有实现国际化或者“入乡随俗”,这和中国与投资地区的本土文化和管理方式存在差异有关,更深层次原因是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大多倾向派遣国内管理和劳务人员。这很难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也容易引发劳资纠纷。再次,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以上问题大多集中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领域。此外,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项目中还存在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方式等差异以及不了解其他国际相关规则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除改进本国企业管理方式、加强环保意识、学习国际惯例和规则外,还应加强推动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是以国外民众为对象,以信息和语言为主导的外交决策行为,它强调外交实施国与国外民众的“合作”关系。推动公共外交可以减少和消除投资国或地区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警惕、偏见和误解排斥,降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
  在笔者看来,中国企业应该学会“入乡随俗”。在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在经营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融入当地的文化、管理方式。
  “走出去”的企业还应与当地各方保持密切接触和联系。中国企业一般善于对当地政府、媒体的公关,但普遍缺少对于当地环保组织、工会以及其他有影响力的组织或者重要人士、广大民众的沟通。而在投资当地开展广泛的公共外交对于保障投资安全至关重要。
  最后,学习和熟悉国际惯例,尤其是国际商务反腐败规则。据国际商会(ICC)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世界400强企业中,60%的受调查企业有过腐败的经历,45%的企业因腐败问题失掉对外投资机会或面临投资风险,而55%的企业表示腐败行为一旦被发现,将对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燕玲所呼吁的那样,“中国企业家都应学习反腐败的规则和条款”。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垦区应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
· “走出去”新政酝酿推出
· 国家能源局:推进企业“走出去”和能源国际合作
· 去年下半年中企海外并购再创新高 中型民营企业“走出去”渐成趋势
· 国开行陕西分行支持华山国际工程公司“走出去”
 
频道精选:
· 【思想】快递市场放开不同资本应公平竞争 2013-06-14
· 【读书】中国品牌缺少什么? 2014-09-26
· 【财智】市场波动加剧 基金谨慎乐观看后市 2014-09-26
· 【深度】全球反跨国避税行动再升级 2014-09-26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