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是创新驱动发展,追求经济增长质量,无疑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一个重要基石。虽然8月份我国工业、电力、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出现暂时回落,宏观经济出现一定程度波动,但经济增长动力正在恢复,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升,经济结构转型正迈出重要步伐。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经济正进入“去水分”增长轨道。
经济增速暂时回落存在必然性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增速出现暂时回落有它的必然性。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与内生增长运行轨道日渐偏离,而偏离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由经济刺激政策规模大小所决定。虽然客观分析,2009年以来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有效遏制了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势头,但经济刺激政策使用存在副效用,逐步形成了路径依赖,并带来经济增长“水分”。其突出表现是产能过剩加剧与社会融资总量过快增长。
一是产能过剩加剧。2013年末,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我国工业企业产能综合利用率基本低于80%,而今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至78.3%,有的行业甚至低于70%,已经属于绝对过剩。但同时过剩行业生产仍在增加,今年1-7月我国粗钢产量同比增加2.67%,水泥产量同比增加3.69%,平板玻璃产量同比增加6.23%,电解铝产量同比增加7.46%,实际上并不是市场需求回暖,而是因为地方政府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追求。在生产法核算工业企业增加值时,扩大产量就能形成当期GDP。
二是融资规模过快增长。2009年以来,我国货币信贷总量明显扩张,宏观经济增长已不可遏制染上了“融资瘾”。截至2014年8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119.75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78.72万亿元;2014年1-8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11.77万亿元。如此规模货币供应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但我国实体经济仍不断反映“融资难”与“融资贵”问题,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我国社会对货币信贷总量扩张速度的敏感度与依赖程度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依靠信贷总量扩张的增加值,必然是有水分的经济增加值。
正因为如此,如果没有经济刺激政策的支撑,或者说经济刺激规模减小,那么宏观经济增速必然要向其真实运行轨迹回归。下半年以来,决策层主要以加快改革释放红利为切入点,简政放权,推动经济转型,经济刺激力度有所减弱,8月份我国宏观经济主要运行指标出现暂时回落存在必然性。
经济增长动力正在恢复
宏观经济运行动力正在恢复。与8月份主要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回落相矛盾的是我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仍在景气区间,反映出宏观经济增长动力正在恢复过程中。2014年8月份,我国官方制造业PMI为51.1%,虽然环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但是在连续5个月回升后出现的回调,仍为今年以来的次高点,表明我国制造业总体上继续保持增长态势。8月份官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环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高于荣枯线4.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虽然房地产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下,企业业务总量减少,但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6%,环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受益于国家棚户区改造,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7.7%,企业业务总量继续增长。综合来看,在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回落过程中新经济增长动力正不断稳固与恢复。
一是消费需求发挥了宏观经济增长稳定器作用。“八项规定”、“反四风”,打击的是高端消费,同时也意外发挥了降低消费成本的作用。如高端白酒价格的回落,也能刺激社会消费的增长。8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低于全年预期目标,对社会消费的增长起到重要支撑。8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
二是服务业成为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在应对宏观经济下行挑战过程中,可以发现我国服务业投资增速快于制造业。今年1-8月份,我国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8.2%,比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快4.5个百分点。在国家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事项的带动下,今年1-8月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233万户,增长55.4%,其中,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占比达到78.5%,高新技术、文化娱乐及科学技术服务业等行业新登记注册企业保持高速增长。
三是新兴业态有可能成为宏观经济增长新引擎。回顾历史,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后至2012年期间的我国宏观经济增长,不能否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房地产业超常规发展的双重作用。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有增无减。但在宏观经济新常态下,房地产业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快衰减,甚至成为宏观经济增长的绊脚石。在这种情况下,依靠网络信息消费的新兴业态以及清洁能源利用有望成为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今年以来,我国网络购物、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继续高速增长。8月份,线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3%,比上月加快3.4个百分点。以清洁能源利用的产业也有广阔发展空间。2013年末,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37亿辆。如果我国在完全电动汽车技术上实现飞跃式突破,那么围绕电动汽车销售、服务等一系列需求将形成巨大的市场。由此可见,创新驱动发展不只是口号,而更多是对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前景科学预判后所作的科学决策,现在是要如何将其落实,并贯穿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之中。
综合来看,我国宏观经济已经进入“去水分”增长新轨道,撇去的只是水分,留下的才是精华,因而要辩证看待当前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