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市场猜测8月份货币信贷数据结果之时,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给出了答案:今年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同比增速只有12.8%。李克强并称,未来将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稳定总量的同时进行结构性调整,将已有的存量货币和增量货币向农业、小微企业、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倾斜。
M2同比增长12.8%,不仅环比下降0.7个百分点,也成为近5个月来的最低值,这一结果显然令期待“微刺激”持续的市场感到失望。市场也在不遗余力地解读,以期找出是哪方面原因导致M2增速低于预期,各种猜测不胫而走。
但笔者以为,相比较李克强在会上透露的M2增速,另一个经济指标其实更值得各方予以重视:今年前8个月中国城镇新增就业近1000万人,接近年初制定的全年目标。
这个指标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去年的情况。去年1~9月城镇新增就业数据是1066万人,提前完成了2013年“全年新增900万人以上”的目标。此后,整个四季度的经济工作重心实际已经在合理区间内从“稳增长”转向了“促改革”,体现在M2的同比增速上,也可以明确观察到去年下半年呈现出逐季乃至逐月回落的态势,直至年末回落至13.6%。
今年四季度的M2增速,是否也会因为就业指标提前完成而逐步回落?这其实不是笔者想要探讨的问题。笔者想强调的是,与货币政策有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一样,宏观经济运行的观测指标其实也有类似的区别。M2的同比增速代表了货币政策驱动经济增长的动能,其本身的涨跌并不直接意味着经济的好坏。说白了,这也是个中介目标,或者说是工具之一。市场之所以如此重视M2,主要是因为它与存量货币规模直接相关——在存量资产恒定的情况下,存量货币池子越大,资产的估值就越高。
但货币的存量究竟多少合适?历史形成的基数显然只是决定因素之一。我们需要更多考虑的,还包括未来经济要往哪个方向发展,以及当下面临怎样的挑战等诸多问题。反过来,要从投资的出发点去判断未来货币存量规模会多还是会少,仅考虑历史因素显然不是成熟和完整的视角。
所以,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年会上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大家都关心中国经济增长的数据,但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最关注的还是就业情况。我曾经说过,我们的经济增长目标是7.5%左右,所谓左右就是说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的,都属于合理区间。只要是有就业、增收入、没有水分、又有效益、节能环保的发展,都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也是我们愿意保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