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央行在9月4日例行的利率会议出人意料地决定降息,将基准利率从0.15%下调至0.05%,银行隔夜存款利率从-0.1%下调至-0.2%,银行隔夜贷款利率从
0.40%下调至0.30%。德拉吉行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购买以欧元计价资产担保债券以及资产支持债券 (ABS)。
也许世人对欧洲央行的保守、迟缓早已习以为常,所以估计这次还会按兵不动,以致降息消息一出,欧元和英镑大跌、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元区国家的股市大涨。其实,这次欧洲央行做得非常对。虽然欧元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早在2011年就开始见顶回落形成下滑的趋势,在去年9月,欧元区的CPI同比已经滑进1.0%以下,最近公布的今年8月欧元区CPI年同比已经下降到0.30%。但是,欧洲央行除了6月的例行会议上做出相应决策外,其余几次例行会议上基本都按兵不动,原因主要是德国央行的保守态度,而德国央行对于欧洲央行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6月的例行会议上,欧洲央行决定将商业银行在央行的隔夜存款利率历史性地下调到-0.10%,同时做出了三项重大决策,第一是计划在9月和12月连续向银行提供新的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初步规模为4,000亿欧元。第二是停止证券市场计划(SMP)购债冲销操作。第三是考虑买进单纯和透明的有资产担保证券(ABS)。
但是,直到9月议息会议之前,市场上对于欧洲央行是否会继续推出宽松政策的看法仍然有分歧。人们普遍认为欧洲央行会继续受到德国央行之前保守态度的影响,本次即使采取一些行动,着力点也可能依然放在利率上。因为目前欧洲央行还可进一步调低短期利率,包括0.15%的主要再融资利率,0.4%的边际贷款利率及-0.1%的存款利率。但是,只在利率问题上着力,成效值得怀疑。6月会议至今已3个月过去了,欧元区主要经济指标基本上都仍在继续恶化。所以,欧洲央行在本次会议上,推出购买ABS证券等QE的措施,是比较适宜的。若再推迟,在经济指标进一步恶化后,即使再采取QE措施,可能都为时已经晚。
及时采取QE措施,首先当然是客观形势的需要。欧元区今年二季度GDP季率环比零增长,陷入了停滞。除了CPI快速滑进了通缩区间以外,采购经理人指数(PMI)、ZEW经济指数或其他各类经济景气指数也都全面处于下滑趋势之中。就连一直充当欧元区经济火车头的德国,经济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比如CPI已连续两个月位于1.0%的下方,而第二季度季调后GDP初值季率意外萎缩0.2%,为2012年以来首次,市场则预期持平,由增长0.8%下修至增长0.7%。德国比较重要的IFO商业景气指数也加快了下滑趋势。在此情形下,如果欧洲央行实施QE措施,德国已难以再强烈反对了。更何况,德国最担忧的是对实施QE政策会导致严重通胀,而在当今全球经济高度一体化,且生产技术高度发达、物流空前便捷、生产产能极度过剩的情形下,通常不可能再发生严重的大面积的通胀。暴发90年前魏玛共和国时期那样的严重通货膨胀情形的概率极微。
另外,欧元区采取QE政策,还有两个不算失败的先例可供参考。第一个,当然是美国的QE政策。金融危机暴发后,美联储从2009年3月开始实施QE政策,可能到下月彻底结束,前后总共实施了三轮半。美国实施QE时,大家最担心的是导致通胀局面,但是最终这一风险没有出现。虽然持续5年多的QE政策并未能促进美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但确实稳住了金融形势,美国金融和经济得以喘息,失业率也随之步步下降。另外一个例子是日本。在安倍内阁和日本央行于去年4月正式地推行大规模的QE措施后,日本经济总体上开始有了些许亮色,CPI年率从2013年6月起转负为正,此后节节上升,去年9月进入1.0%以上区间,在今年4月突然加速进入3.0%以上区间。据日本厚生劳动省9月2日发布的数据,7月一般雇员的总月均工资同比增长2.6%,为1997年以来最大月度涨幅,这也是日本连续5个月工资上涨。安倍的QE等措施,虽然不能让日本经济走上康庄大道,但日本在渐渐远离困扰其国运20多年的通货紧缩则确凿无疑。
对于欧洲来说,除了经济下行、通货紧缩的威胁,还有严峻的地缘政治风险。尤其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剑拔弩张,若久拖不决,势必极大冲击俄罗斯和欧洲的经济,造成巨大震荡。欧元区在此风险到达不可控制之前依然推进QE,或能有助于稳固脆弱的欧洲经济局势。
现在欧洲央行出手了,那必然对于全球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美国与欧元区诸国的国债收益率之差会越来越大,资金可能进入欧元区的债市或股市,同时欧元或成为新的融资货币,也会促使欧元区的金融市场活跃。当然,欧洲央行真要想让QE措施有效发挥作用,还需下定决心促进经济的结构化改革,防止QE放出来的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储存或只在金融市场上暴炒证券。